向往缤纷的城市生活 西部少年作文触动记者
“听说我们大山外的世界很出色,城市里有广场,草坪,喷泉……晚上有霓虹灯闪耀。不过这些我只是听说,偶尔在电视里看到过,可没亲眼见过。”
甘肃省会宁县汉岔乡台子小学五年级学生刘国瑞稚嫩的笔下无数次向往过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但现实是,为了上学,他每天天蒙蒙亮就必需起床,穿过一条狭小而曲折的山路,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干到学校。令他沮丧的是,任凭他百般尽力,每次考试成就依然很不理想。
对这个西部少年来说,大学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几年之后,生来就不可能拥有和城市小孩同等学习条件的他,将与城市孩子一起跑向终点,决定名次的就是同一张高考试卷。
刘国瑞在作文中发问:“你了解我们吗?远方的朋友。”他写道,“我们的操场上,除了一副篮球架,再没有任何体育用具”;“同学们最神往的是放学,每当下午自习时,便不由得想起一首期待放学的童谣:坐在教室里数椽椽,坐在板凳上望蓝天,只等太阳落西山,背着书包往回赶。”
“冬天是同学们最难过的日子。凌晨在路上寒风刺骨,教室里只有可怜巴巴的十几个学生。凌晨生火对于我们来说很麻烦,全部教室一片烟雾,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但不管怎样,也要生火取暖。我想城里的孩子不会和我们一样吧。”
这段文字深深触动了记者,当前农村[NongCun]教育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子弟盼望优质教育的愿望同落伍的乡村办学水平之间的距离。无疑,这是阻碍农村[NongCun]孩子上大学的主要原因。
半教半农的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开端拉人载客做生意
在会宁县东关小学老师徐海峰看来,乡村教师[JiaoShi]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乡村老教师[JiaoShi]知识陈腐,教学方法单调,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半教半农的双重职业身份,使得农业生产占领了他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根本无暇反思教学。
曾在农村[NongCun]支教[ZhiJiao]多年,详细考察调研了会宁大多数乡村学校的徐海峰发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乡村专业教师[JiaoShi]奇缺,导致应当开设的课程不能开设,学生应当学的东西根本学不到。
在徐海峰支教[ZhiJiao]的侯川乡村校,没有一个专职音、体、美教师[JiaoShi],学校仍然延用着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套广播体操,“学生没有一点乐感和动作概念,一点看不出来青少年学生应有的生气与活气。”
这让作为省级骨干教师[JiaoShi]的徐海峰很是感叹:“就在城里孩子周末赶场子上各种兴致进步班的时候,农村[NongCun]学生连起码应当被教授的知识都不曾接触。农村[NongCun]学生的知识面已变得越来越窄,这种教育现状已严重影响农村[NongCun]孩子的全面成长。”
徐海峰还发现,地处偏远落伍山区的会宁农村[NongCun]学校,几乎所有的村级学校从不搞各种典礼、校庆、升旗仪式、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文化娱乐活动,学校图书室仅有的图书还不能向孩子们开放。
另一方面,农村[NongCun]学校教师[JiaoShi]工作量大,教师[JiaoShi]整天忙于教学、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这些工作占领了教师[JiaoShi]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外出考察、学习以及培训和搞学术研究的机遇极其稀疏。长此以往,造成教师[JiaoShi]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僵化,跟不上时期步伐。加之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缺乏可供浏览的书报,文化生活匮乏,信息闭塞,对当前教育科研的动态知之甚少,久而久之,教育研究离他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远。
在采访中,中国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进不了城,城市教师[JiaoShi]下不了乡村”的现象近年在西部极为广泛。有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发现调往城市无望,索性贷款买车,干起了副业,每天往返于乡村学校和县城的家之间,顺路载客。也有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在教课之余,贩药材,做生意。有个别老师戏言:“教书只是副业。”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兼业化现象正在侵蚀农村[NongCun]教育。
“这样的老师上课,娃娃的学习成就能上去吗?”一位县教育局局长曾气愤地说。
一位不愿泄漏姓名的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与县城的同事相比,他的经济压力更大。县城的学校老师福利好,创收的机遇也多,而他仅有的工资还不够还房贷,不得已做起了兼职。“为了将来给孩子供给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也只能这么做。”他有点无奈地说。
支教[ZhiJiao]老师成了农村[NongCun]学校的过客
农村[NongCun]教师[JiaoShi]有苦衷,支教[ZhiJiao]老师也有懊恼。
每次下乡采访,总能听到支教[ZhiJiao]老师的各种牢骚。很多县城老师为了提升高一级职称,被迫下乡支教[ZhiJiao]。有的老师说,我不提升职称,我也不去支教[ZhiJiao]。更有甚者,支教[ZhiJiao]老师成了农村[NongCun]学校的过客,“凌晨报个到,一天不见人。有的甚至一年也不去。”
徐海峰建议,支教[ZhiJiao]不该带有强迫性措施,应当勉励城区优秀教师[JiaoShi]志愿到软弱的农村[NongCun]学校去支教[ZhiJiao]。
“在精力上给支教[ZhiJiao]者勉励,在物质上给支教[ZhiJiao]者补偿,不优秀者不让支教[ZhiJiao],从而让所有的人认为支教[ZhiJiao]是件光彩的事情。只有确立真正触动教师[JiaoShi]心灵的刺激机制,才干让教师[JiaoShi]认同支教[ZhiJiao],支撑支教[ZhiJiao],乐意支教[ZhiJiao],把支教[ZhiJiao]当作自己教育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海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