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强、通讯员何晓灵报道:一旦地震发生,广州市民可以去哪里避难[BiNan]?到现在为止,市民的选择有5处,分别是海珠的晓港公园、天河的东风公园、荔湾的陈家祠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增城广场。其中,前三个场所可为八九万广州市民提供生存保障。 昨日,广州市地震办公室副主任洪建双告诉羊城晚报记者,除了已建成的5个,目前在建的还有2个,分别是花都广场和黄埔体育中心。据介绍,“十二五”期间,广州至少会再建34个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 至少再建34个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 广州目前已建成五个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大约可容纳20万人食宿生活。此外,在建的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还有花都广场和黄埔体育中心,这两个建成后约可容纳30万人避难[BiNan]。洪建双告诉记者,广州“十二五”期间至少会再建34个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而记者从广东省地震局了解到,目前广东全省各地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场所建成了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也才34个。 洪建双说,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最关键就是选址,主要考虑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室内公共场馆等,而且要分布相对均匀。广东省地震局专家告诉记者,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要保证可达性,尽可能地将避难[BiNan]场所建在居住区、办公区、商业区等人群集中的区域周围;要保证安全性,应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核放射物品存放处,地下断层,易发生洪水、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区域;同时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内应保证一定面积的平坦用地,以利于搭建临时性简易建筑及帐篷等设施。目前广州已有及在建的7个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都是分布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 在日本,中小学校舍是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主要场所之一。广东省地震局专家表示:“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但前提必须是中小学校舍的抗震能力比一般建筑物要高。” 避难[BiNan]所不需常年储备大量物资 洪建双表示,已经建成的5个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可容纳20万人,两个在建的可容纳30万人。而广州市常住人口过千万,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这几个“零星”的避难[BiNan]场会不会杯水车薪呢?洪建双说,地震发生后,并不是说整个广州城的人都要转移安置,“在地震发生后,大家就近往空地、绿地跑,只要能‘紧急避险’就行,并非一定要进入这几个避难[BiNan]所。这几个避难[BiNan]所最大的用处,是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能住个十天八天的”。 也就是说,地震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应是一个能提供长时间住宿的地方,这意味着灾难发生后,场所相应的物质储备得充足方行。广东省地震局专家告诉记者,应急[YingJi]篷宿区设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应急[YingJi]供水设施 (水管、贮水池、自备水井等)、应急[YingJi]供电设施、应急[YingJi]排污系统、应急[YingJi]厕所、应急[YingJi]垃圾储运设施、应急[YingJi]通道、应急[YingJi]标志、应急[YingJi]消防设施、应急[YingJi]物资储备 (食品、救灾用品、油料等类) 设施、应急[YingJi]通信设施、应急[YingJi]指挥管理设施等都是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内应配备的设施。“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应急[YingJi]直升机停机坪,像广州天河东风公园东门广场就可作为直升机临时降落点。”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需要常年储备大量的物质。洪建双说,物质储备以及相应的应急[YingJi]设施的使用,都是采用一种平、战相结合的模式。广东省地震局专家解释说,食物、水、医疗保障、帐篷供应,并不是一直存放在应急[YingJi]避难[BiNan]场所里的,而是通过应急[YingJi]预案和代储的形式,将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如民政、公安、医院、供电供水等部门和超市等单位,一旦启动地震应急[YingJi]预案,这些单位就自动按照预案的要求做出响应,调动安排应急[YingJi]储备物资。 陈强、何晓灵 (编辑:SN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