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法至今未正式进入立法程序
“代开发票”、“你在邮局有未领取的包裹”……近年来垃圾短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呈现“越打越多”的趋势。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酝酿六年,但时至今日仍未正式进入立法程序,令打击垃圾短信、维护个人信息面临“无法可依”局面。
上周,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中国电信多地分公司利用闲置小灵通建立群发通道,支持垃圾短信事件以谋利事件。随后,工信部和运营商均出面表态将调查核实和严肃处理。不过,这并未平息社会公众对垃圾短信泛滥成灾的不满。
垃圾短信事件日前被央视曝光。
现象一
垃圾短信比正常短信还多
一些用户反映,虽然反垃圾短信的声音从未中断,但垃圾短信“越治理越多”仍是公众的切身体会和不争的事实。
许多消费者纷纷抱怨自己被垃圾短信折磨,“每天接收的垃圾短信比正常短信还多”,被抱怨最频繁的则是个人信息被无故泄露。河北的一位学生大吐苦水称,连日来收到“孩子偏科,苦学没效果?初三高三3个月提200分”等培训广告,“那些广告商怎么就认定我是孩子他妈了?”
现象二
半夜骚扰没商量
“如果只是一些广告短信就罢了,关键是他们晚上照常发送,但又不得不看,怕是工作上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天河区上班的李先生表示,这些垃圾短信已经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
据记者调查了解,大多数正规的SP服务商和商家都能遵守在工作时间推送广告,而在深夜“警醒梦中人”的多是一些打游击战的小商家。
现象三
遮遮掩掩“改头换面”
此前针对SP等服务商群发短信,运营商方面也曾作出规范,但近年来这些垃圾短信“改头换面”变得更加隐秘。
“公司代开正轨发飘、huo到付kuan”等,不少用户反映,现在的垃圾短信不仅语句不通,甚至错别字连篇,不细读根本不清楚在讲什么。对此,移动客服方面也表示,一些短信里故意掺杂错别字、符号,目的正是规避运营商的技术性拦截。
背后:
中介收集隐私称“整合营销”
据一位不愿署名的商家表示,部分电话是由用户消费完成后自愿填写的,如会员卡、优惠单、注册信息等,另外的则是与其他商家“互相合作”共享,而每到周末节日前他们都会挨着群发一遍。事实上,个人隐私泄露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且部分专业化的中介则是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美其名曰“整合营销”,再推销打包出售给相关的公司。
监管困境
恶意欺诈类短信比例达到24%
事实上,对于垃圾短信目前国内的法律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这给运营商监管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业内人士称,除了涉嫌违法犯罪的短信必须监管控制,一些商家则是利用消费者主动填写的资料发送短信推广,这样的行为很难禁止,更多的时候需要商家自律。而有消费者反映,即使像当当网、淘宝等一些正规的电商网站也是频繁发送促销信息。
据360安全中心统计数据,在用户举报的各类垃圾短信中,打折促销、发票假证、地产中介、美容保健、移民留学、金融理财等广告服务类垃圾短信占比高达76%,而冒充亲友欺诈、中奖钓鱼诈骗、虚假慈善捐款等恶意欺诈类短信比例也达到了24%。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垃圾短信难以定义”其实是个伪问题。一方面,推销“发票”、“美女”并留下联系方式的肯定是垃圾无疑;另一方面,如果推销商品的企业和用户没有任何关系,也可以认定为垃圾短信。不妨这样规定:如果有人举报一条垃圾短信,那么短信的发送者就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自己从短信接收方获得了授权,比如拿出售楼处的登记和签名。
此外,在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酝酿6年,但时至今日仍未正式进入立法程序。而目前世界上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
南方网编辑:张伟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