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暨大番禺新校区效果图。暨大供图
筹备近6年,暨南大学番禺校区揭开面纱。昨日,暨南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该校将于19日在番禺南村镇举行番禺校区奠基仪式,这标志着暨南大学新校区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校番禺校区总投资约17亿元,2014年首批项目就将建成投入使用,并计划当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驻新校区。
与大学城隔江相望,将再现“蒙古包”风情
据了解,暨南大学新校区位于番禺区兴业大道北侧,所在位置为广州大学城的南岸地区(番禺新造),与大学城隔江相望。新校区首期用地面积为934209平方米,实际校区规划建设的用地面积约为64.2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建设规模约41万平方米。
根据规划,新校区一期按照11800人的办学规模建设,预留3200人的办学空间。在总投资17亿元的投资中,国家发改委投资7.5亿元。广东省参照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对暨南大学建设经费的投入额度,给予1∶1的经费配套,其中,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先行安排2亿元支持暨南大学的学科建设。
新校区的规划设计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团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何镜堂院士团队完成。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食堂等标志性建筑将在一期工程中首批启动建设。
记者从规划图和效果预览图上看到,新校区在建筑风格上极具特色。暨大在办学各个时期的多个标志性建筑将一一再现,比如,两座食堂将再现上世纪50-80年代的“蒙古包”式设计,新校区的正门处将重现暨大在南京、上海、福建和广州办学时的校门,不同时期的校门在正门后依次排列,意在勾起人们对百年暨大的历史回忆。
将扩大对港澳台地区招生,但内招生不扩招
在发布会上,暨大副校长刘洁生给记者列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2年4月,学校有各类学生43727人,在校的各类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0995人。目前,学校每年招收本科生4500人左右,其中包括外招生1200人。相较同类学校,暨大的招生规模偏小。
暨大副校长林如鹏说,每年香港地区约有3000人报考暨南大学,但由于学校招生规模有限,仅能招收1000名学生;澳门地区则约有2000人报名,但入校学习人数仅为六七百人。今年,港澳台侨学生报名人数预计将超过7000人。
“新校区建成后,不仅能改变本校拥挤的状况,改善学生住宿条件,还有利于扩大对港澳台地区的招生规模。”林如鹏说。
不过林如鹏明确表示,番禺新校区建成后,暨大不会扩招内招生。他介绍,目前暨南大学研究生比例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比较稳定,主要增长点则是本科生,尤其是外招生的人数,“新校区主要是为了承载本科学生以及海外学生。”
新校区将为青年教师建700至800套周转房
“随着暨大的快速发展,目前的校园用地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要,各类教学、科研和学生宿舍等用房严重不足。”
暨大目前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615.4亩,是广东省高校中人均占地较少,较为拥挤的高校之一。据林如鹏介绍,由于石牌校区学生宿舍紧张,目前学校提供给教师的3栋周转房中有2栋做了学生宿舍,青年教师大多到校外租房。
刘洁生表示,为妥善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番禺校区东北角会建设教工生活区,主要设施有住宅、教工服务中心和幼儿园等。一期工程完工后,届时将提供700至800套周转房,并将探索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新建住房,缓解青年教师的住房压力,吸引更多青年教师人才落户暨大。
“新校区是100年暨大新的梦想,新校区的落成将实现暨大发展史上新的跨越。”林如鹏表示。
珠海校区主要发展合作办学,本科生将回迁
暨大目前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四个校区,番禺校区建成后,将形成五个校区共同办学的模式。其中,各校区功能定位上有何变化?珠海校区如何定位,今后如何发展?尤为引人关注。
林如鹏介绍,目前的石牌校区和番禺新校区如何区分功能,正在研究之中,将吸取已进驻大学城高校的模式;瘦狗岭校区主要用于发展华文教育、华语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深圳校区主要用于发展特色旅游专业,珠海校区主要发展与港澳台及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
记者在暨南大学官方网上看到,目前设立在珠海校区的有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以及电气信息学院。刘洁生介绍,目前珠海校区共有学生6000多人,采取“2+2”模式(两年在珠海,两年在广州)。在番禺校区建成前,在珠海的一二年级本科生3000多人将全部回迁到广州本部。
“暨大不会抛弃珠海校区,珠海校区将实施与广州本部相似专业的差异化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刘洁生明确表示。
“暨大不会因建新校区负债”
发布会上,记者获悉,目前,暨大番禺新校区17亿一期建设资金尚有4到5亿的资金缺口。“暨大不会因建新校区负债”,林如鹏表示,除了利用学校部分可经营事业填补空缺之外,还将广泛利用学校“侨校”的优势,动员校友捐资助建。2010年,暨南大学正式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项目涵盖了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新校区建设等七个方面,校友可以通过注入新校区建设基金,为新校区建设提供支持。
(南方网编辑:谢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