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
2007年,省委书记汪洋在指导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政策(简称扶贫“双到”),正式开启了广东的扶贫攻坚战。
对此,本报一直高度关注,不论是前年的《“穷广东”调查》,还是去年的《双到扶贫AB面》系列调查,我们充分利用媒体作为舆论监督利器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广东省扶贫“双到”工作。
今年是广东扶贫“双到”决胜之年,再过几天,第三个“广东扶贫济困日”即将到来。从今天起连续五天,我们将推出《记者驻村:乡村幸福调查——广东“双到”扶贫这三年》系列调查报道,通过暗访与明访相结合的方式,回访我们曾经调查采访过的村庄,真实展示“双到”扶贫这3年的变化。
为此,本网记者兵分五路,从5月初起,深入清远、湛江、韶关、河源、梅州、汕尾近20个贫困山村,驻村一周,深入调查。这些村庄曾是“穷广东”的典型代表,原先的贫困状况曾令到访者无不震撼。3年过去,整体性扶贫制度创新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变化?
首篇报道,记者回到扶贫“双到”政策的思路发端地清远。经过3年摸索,连南、阳山等地走出条“一体化科学扶贫”道路,高寒山区正在经历嬗变。
今年5月20日―24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调研组在广东连南调研后得出结论:经过近3年的努力,广东已形成了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扶持政策最实、资金投入最多、社会参与最广、工作成效最显著的大扶贫格局。广东“双到”模式成效明显,内涵值得研究,可以为全国扶贫机制创新和改革试验提供可借鉴经验。
不少“三农”专家认为,“双到”重新梳理了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产业、信息、市场等诸多要素,找到了贫困地区和现代产业链之间的结合点,以大量的资金投入助力贫困地区的经济起飞。
截至2011年底,广东全省共投入资金148亿元,平均每个村投入资金433万元。37万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帮扶前的2009年增加1916元,增幅达121%;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占总数的85%。
◎产业链从“慢生活”到产业“快车道”
在极端贫困地区,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这成了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后的共识
初夏的晨光从云雾缭绕的大山中溜了出来,拂照在深山瑶寨。才8点多钟,五六位皱纹纵横的老人蹲坐在三排村新建的蚕房门口,眼巴巴地等着送蚕种的人。小货车戛然停下,老人们开始叽喳,会说普通话的年轻人上前和送货员吵了起来。
“说好了每个月都要送两次,这次一下子耽误了12天,我们损失大了。”村民沈光特四很恼火。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王清明到了,他也上前跟送货员理论:“明天叫上县桑蚕公司和养殖户一起开个会,迟送问题不能再有了!”
这种因为工作效率而发生的“争吵”,在以前绝不会出现。村民沈秋向记者描述以前的“慢生活”:早上10点多下地,每天早上都喝一壶酒……“3年下来,三排村的村民都像脱胎换骨一样”,沈秋说。
一开始入驻三排村时,王清明也看不惯村民拖拉磨蹭的作风。于是,他每天走七八公里山路,串起每个自然村,比公鸡还准时地喊大家起床下地。王清明也因此被村民谑称为“周扒皮”。
“双到”扶贫,干部驻村,近距离与群众接触,帮扶单位获得了第一手资料,真正体会到了社情民意,然后对症下药。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后形成共识——在极端贫困地区,只有让农民融入产业链,才能克服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才能给贫困户致富的希望。
放火烧荒山,王清明带领驻村工作组愣是在石灰岩山上、在石头缝里开出了几百亩土地。之后,以村委会的名义将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统一租赁回来,再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情况和个人申请,将土地分到村民手里种植,实现连片开发。3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三排村先后建立起420亩蚕桑、368亩金银花、345亩花生、年产3000头肉猪等生产基地,形成“基地+农户”的“造血型”扶贫模式。
在三排镇三排村委办公室,我们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沈地七贵尔一家四口,2009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去年人均收入却达到了20622元。短短两年时间,年收入提高了数十倍!
省丝绸公司免费发放茧虫,费用在收购成熟的蚕茧后扣除;县城肉联厂负责收购生猪,农户不用担心销路。这种产供销一体化的建立,让农民生活处境豁然开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