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西网6月13日电(方靖文)“壮学研究著作不少,但缺乏多样化的翻译版本,壮学推广目前遇到了卡壳。”在十三日的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上,广西资深壮学专家潘其旭向记者传达了应加快壮学研究著作翻译的呼声。 tujian.org
潘其旭说,广西是铜鼓之乡,官方目前发掘并收藏于博物馆的古代铜鼓接近五百面,民间收藏和在使用的古代铜鼓也有一千六百面之多,这在世界考古史上是规模最大的,广西为此也专门出版了的壮族铜鼓文化研究系列著作。但在实践中,就是国外的考古专家也不怎么了解广西壮族的铜鼓文化。究其原因,竟是该著作还没有英文等外语翻译版本。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无独有偶。潘其旭还发现,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机构,其他壮学研究著作的外文翻译现状,目前远远与壮学文化研究成果的生产速度不相适应。比如,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和侬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等几个族群使用的语言很相近,古代稻作等生产方式也很相似,并有文身断发、蛟龙崇拜、习水善舟、楼居干栏、崇尚铜鼓等多方面的共同习俗特征,它们极可能是“从同源走向异流”的族群。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广西壮学研究战线也先后编制了跨越国界研究的壮学著作成果,截止到目前,广西已经出版的专业壮学著作超出一百多部,壮学系列丛书也达到十五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从事相关翻译的人才稀缺,资金也不充沛,截止到目前,只有《壮族》等少数著作被翻译成泰语版加以推广,这样的境况远远满足不了壮学文化对外推广的需求,中国目前与东盟国家亟需文化大交流的大环境要求,广西的壮学著作翻译不但要有,而且不能只有单一的英文版,还要针对性的有泰语版、越语版、老语版等多样化的翻译版本。”潘其旭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潘其旭认为,广西自古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连、习俗相通,广西壮学历史文化与东南亚各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多重叠的地方。加快壮学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将有利于增进各方的族群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促进广西对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民间交流和经贸合作,有利于加快中国对世界的全面开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