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桂林三月二十二日电(记者 周利朔 欧惠兰)三月二十二日是世界水日,记者乘船实地探访了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广西临桂会仙湿地,发现临桂会仙湿地被人为大面积侵占,湿地功能几近丧失。水利专家呼吁,临桂会仙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史料显示,宋朝以前,临桂会仙湿地面积约六十五平方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湿地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水量减少加之开荒造田、围湖造塘等行为增多,临桂会仙湿地面积减少到现有的六平方公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临桂会仙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在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地水利专家忧心忡忡地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并且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会仙湿地面积减少了约百分之七十五,与宋朝以前相比,剩余面积约百分之十。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地居民向记者反映,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相比,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以前睦洞湖及督龙塘一带到处是沼泽地,芦苇及各种草类面积分布特别广,现在沼泽地及芦苇面积均所剩不多,特别是督龙塘一带,沼泽地基本已经消失,以前大片的芦苇已看不到了,到处是人工开挖的鱼塘和大片荒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地水利专家说,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水利专家呼吁,目前急需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