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广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内地民众赴港澳“指标”之变
2009-07-02

  中新社南宁十一月十三日电 题:内地民众赴港澳“指标”之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作者 王刚 黎国富 易广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征求单位同意、天天往出入境管理处跑、死盯“出境指标”、四处“活动”、呈交境外寄回的“邀请函”……一个多月后,王阿姨终于领到来往港澳的通行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回忆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香港探望女儿的办证历程,广西南宁有线电视台退休干部王阿姨连称艰辛,获证后的心情“就像捡到了宝贝一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前,普通人要想出境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对公民出入境管理还是相当严格,申请手续也异常复杂,要提交申请报告、单位意见、申请事由证明材料、至少两封境外的邀请信等一系列证明,而前往港澳地区的还有名额限制,”南宁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副处长刘锦志介绍,香港回归前,香港对内地入港人数实行定额进入,公安部再把这个指标分给全国各地。当时南宁申请去香港一个月只有十五个“指标”,而去澳门只有两个,且仅局限探望直系亲属如父母、夫妻或奔丧等,探望表姐、表哥都不行,更别说赴港澳进行商务活动。

tujian.org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内地民众出境探亲、旅游、自费留学等需求愈发凸显,并于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催生了中国第一部出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该法规定,除了劳教、服刑等五类人,中国公民因私事出境,向户口所在地的市、县公安机关提出申请,都可获批准。 tujian.org

  “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间,中国公安机关批准公民出境共一百多万人次,而南宁市批准出境人数每年都不超过一千人。”刘锦志回忆,到了九十年代,内地公民前往港澳的仍以“定额审批”为主,但数量进一步放宽,也不用提交个人申请报告等繁琐材料,加之内地增加了赴港澳商务、旅游、就业、培训等申请事由,申请人数逐年上升。在一九九九年,获准前往港澳的南宁民众达两千三百多人,其中赴澳门三百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二00一年,中国公安部在广东中山市实行“按需申领护照”试点,同年,公安部提出要在全国百个大中城市推行这项便民措施,这使得申办护照和港澳通行证的手续大为简化。二00四年一月一日,南宁也开始实行申领护照,办证时限是十五个工作日,符合“急事急办”的五个工作日内就能办结,于是申请出境人数倍增,仅二00四年,申请前往港澳的南宁民众达到一万三千多人。

tujian.org

  经国务院批准,南宁在二00六年五月起获准和内地众多省市一样,开通赴港澳“个人游”,公民凭有效往来通行证及签注即可自行前往香港和澳门旅游。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港澳游要由旅行社组成“探亲旅游团”,并且这些游客在港澳必须有亲友,由其出具经济担保,团队出发前,亲友还需在当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王阿姨的女儿嫁往香港,外孙也已上学。“现在要是外孙有个病痛之类需要我去照顾的,女儿一个电话打来,一个星期内我就可以去到香港,”王阿姨说,等待“指标”的焦虑如今已成了回忆。 完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中国“八纵”中最后一“纵”洛湛铁路正式开
    ·广西未发现人感染猪流感 各部门正严密监测
    ·广西出台管理办法 个人贷款最高额度可达5万
    ·7家国内旅行社不予通过年检 广西旅行社年检
    ·广西清理"红头文件" 无效文件不
    ·南宁2011年前将建13座天桥 朝阳商圈将建空
    ·南宁驾考首次安装摄像监控设备 画面保存三
    ·3月底至4月中旬桂林市开展市容环境整治
    ·广西教育厅帮扶对口村教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