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混乱服务滞后,海南海钓产业化路在何方? |
2009-07-23 |
|
海口晚报在6月29日以《海钓,能否成为海南旅游新亮点》为题的报道一经发布,就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读者纷纷致电本报热线,为海南海钓出谋献策。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海南海钓产业的发展差强人意,与海南众多的海钓爱好者的热情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海南该爆发还是沉默?
“海南四面环海,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风光,其未来的海钓天堂潜力是不容忽视的。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发展,海钓产业如今已经步入‘爆发还是沉默’的十字路口。”著名海洋旅游研究专家王依欣在致电记者时如是表示,当前,由于全球性的资讯畅通和交通趋于便捷,大量亚洲国家尤其是日、韩、新、马等国的海钓爱好者活动地点出现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海南岛、万山群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和长山群岛等地将成为他们最愿意选择的海钓乐园。
据了解,我国的海钓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目前已有规模不等的俱乐部300余家(其中包括已经或者即将开放的游艇俱乐部60余家),达到专业级别的海钓人数不下30余万,亲近海洋休闲体验者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消费群体,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及其周边大中城市。
“未来生活的趋势,强大的消费群体,显著的旅游带动效应———用来概括海钓产业优势是最为合适的。”海南“骨灰级”海钓爱好者王权告诉记者,虽然沿海各地城市的海钓产业发展推进不均衡,但总体上看,我国目前仍处于海钓产业化重整起步的新阶段,在这个产业提升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将蕴含巨大的商机。
王权以我国著名海钓城市象山为例,2006年,象山县年游客共232万人次,旅游年收入12亿元,人均滞留时间为1.08天。按照232万人次算,人均滞留时间每增1小时,可创收6000万元。由于海钓业的发展能大大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象山旅游业因海钓而延长的滞留时间,比上年净增了1个小时。“象山的旅游业显然不能和海南比,海南2008年接待旅游过夜人数2060万人次,如果这些游客人均滞留时间增加一个小时,将带来多大的经济效应?”
尴尬的产业化之路
据了解,目前海南海钓行业的发展仍处于一种很混乱的状况:没有规定的路线和明确的收费项目;无经营实体,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俱乐部客源不足,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以海口为例,前两年,海口真正意义的海钓俱乐部有3家,但发展至今,却仅剩海南海钓会一家俱乐部。海南海钓会负责人五先生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只有他一个法人和一个财务在支撑着。现在的主业是普通旅游业,有时海钓活动纯属是个人组织行为。海钓会现在已经沦为海钓爱好者的聚集地。五先生告诉记者,作为一个非营利性俱乐部,在市场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对海南海钓事业未来的期盼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三亚一海钓俱乐部负责人孔先生向记者表示,三亚海钓市场好的俱乐部能勉强维持,大多数都是入不敷出。“由于海南关于海钓的政策还不是很明朗,现有的海钓俱乐部一般都是小打小闹,就算有大投资者的加入,也是局部的个人爱好行为,纯属自己娱乐。谈不上什么促进建设国际旅游岛进程。”
产业出路在何方?
王依欣认为,海钓的产业化推进是沿海城市海洋旅游发展的必然。十一五期间以及未来十几年是我国海洋旅游最好的发展时期。海南有必要赶上海钓产业化蓬勃兴起的发展浪潮,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产业化之路。
对此,王依欣表示,海南应该把海钓当做城市品牌来打造,通过对相关机构的协调统一,建立起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对接机制,以实现对产业有效管理。像目前的厦门、舟山、象山、长海、长岛等地都在如此实施,并已显示出这种模式的作用与影响力。同时,政府部门可以支持当地的钓鱼协会或者类似的海钓协会组织,承担规范市场的职责,担当起助推海钓产业的角色。这种由社会中介组织管理行业的模式,也是今后我国海钓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最后,政府部门应鼓励民间资本介入海钓产业发展,以一定规模的海钓、游艇俱乐部项目拉动地方就业和拉长地方产业链延伸。
链接:
海南周围鱼种丰富,主要有:黑鲷、红友、石斑、青衣、鹦哥、马友、鲳鱼、金鼓、红古等等;出海船钓鱼种更是全国之首:石斑、真鲷、海立、章雄、金枪、海狼、马鲛等等。海南适合的海钓分矶钓、船钓、沙滩钓、筏钓等,钓鱼消费水准因个人承受能力而定,少则数元,多则数千元一次。旅客近海钓鱼每人花费约200元—300元一次。远征钓鱼约3000元—5000元一次。
作者:祝勇、王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