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上的凹槽是磨出来的,而非天然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赵德才坐在磨针石上比画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大家都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但你见过真正的磨针石吗?昨日,在新郑市观音寺镇附近的一座山上,记者就见到了一块被村民称为磨针石的红色石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报料 新郑有个地方发现了磨针石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上小学时,一个叫“铁杵磨成针”的典故大家也许还记忆犹新。典故中说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逃学时看到一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在磨一根大铁棒子,小李白恍然大悟,赶紧回家发愤学习。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可却很少有人见到过磨针石。郑州市民赵秀玲就见过“磨针石”。 tujian.org
赵秀玲今年47岁。5月16日星期六,她在老家新郑市观音寺镇林庄大队南边的山上游玩时发现,陉山半山腰处一片叫磨针石的地方,当年那么多的磨针石,如今仅存一块了。“山北面就是几处采石场,如果再没人保护这些磨针石的话,那么磨针石也就徒有虚名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赵秀玲称,陉山磨针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在古代有很多人在这些石头上磨绣花针。而且山上的石头经过长时间的磨擦,已经形成一个深深的凹槽,就连磨针的人坐的地方,都已经被磨得光滑下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上午9时许,赵秀玲致电商报热线称,她想通过商报呼吁一下有关部门,对这些有价值的文物加以保护。随后,在赵女士带领下,记者来到新郑市观音寺镇林庄大队乾门村。在南边的一座山上,到处都是红色的石头,而几处采石场已经将这座大山“啃”掉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传言 长辈们说,这是点化李白的地方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半山腰处,赵秀玲的弟弟赵德才指着几块裸露的红色石头说,这片地方就是磨针石。其中,一块像花岗岩一样巨大的石头长140厘米、宽110厘米、高90厘米。石头的表面,有一像擀面杖一样的凹槽,凹槽长64厘米,最宽处2厘米,两头最窄处为1厘米。在石头两端,有明显的人坐过的痕迹,上面光滑下陷。“这就是我们村仅有的一块磨针石了!在我小时候记事起有四五块,附近采石炸山,把这些磨针石都给炸坏了。你看看这一块,也剩一半了。”赵德才说。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看到,这块较长的石头的确有断裂的痕迹。随后,赵德才坐在磨针石上给记者比画起来,按照他比画的样子和角度,石头上面的凹槽的确是磨东西的地方,而非自然形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石头原本是光滑的,磨的时间长了,凹槽也就越来越深了。”据赵秀玲说,她小时候上山割草时,另外几块磨针石比这块还大,但如今都被毁坏了,“很是可惜”。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赵德才说,他听长辈们说,这个叫磨针石的地方,就是点化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地方。“我也是听长辈们说的,在古代这个地方经常有人磨针,后来李白不爱学习,到过这个地方,受到一老婆婆的点化后,就发奋学习成为诗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探因 磨针石真的和李白有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村民的传言是真的吗?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已经78岁的村民史景照老人说,磨针石地名是经过多少辈流传下来的名字。原来,磨针石旁边还有个小庙,庙里供奉着三个神仙,小庙的附近到处都是很大的磨针石。“听我爷爷说,庙里供奉的就是古代磨针的仙人,但具体叫什么名字,哪个朝代的我都不知道。估计我爷爷也不会知道,总之有几个朝代了吧。”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村头,今年84岁的赵建业老人说,的确和古代的一个人有关。“听村里的长辈们说,很早以前从西边来了一个人,往东边去走到这里时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磨绣花针,老婆婆对这个人说‘铁梁(比杵还要大一些的铁棍)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受到启发后这个人就又回西边修行去了,后来成名了。庙里的三个人,其中就有这个人和老婆婆。但是否有李白我不清楚,‘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庙也被拆除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这些磨针石是什么朝代的?它们真的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有关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下午,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新郑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宋守杰,他说,他也听说过这个地方,但没有去看过。“石头不好判断它的年代。等去现场或看过图片后,找专家分析后才能给你们回复。” (记者 王文凯 实习生 尹楠/文 杨东华/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