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两名河南籍远征军老兵飞抵郑州,踏上阔别多年的故土。当日,今报记者及由今报征集的热心读者赴机场接机,为老兵们送上鲜花和祝福。图为回到老家后的老兵张浩东(左)和堂弟交谈。记者 沈翔 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报记者、今报组织的志愿者、自发赶来的网友等在机场为两位老人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 记者 沈翔 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太高兴了,终于回家了!”回到家后的老兵王之平异常激动,今报记者帮他拭去眼泪。 记者 邱琦 摄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东方今报 记者 王东霞/文 沈翔/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两名河南籍远征军老兵昨日抵达郑州机场,踏上阔别70载的故土。当天,本报从上百个报名者中选取的热心读者赴机场接机,给老兵们送上鲜花和祝福。谈话中,这些在外漂泊半个多世纪的老人言语间仍带着河南韵味的乡音。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接机现场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报志愿者组织车队迎接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自6月1日,今报发出征集令,征集志愿者到机场接送老兵回家,热线反馈已经上百。考虑到现场影响及车辆需求情况,我们只能从中选取部分志愿者,赶赴机场接机。 tujian.org
昨日上午9时,家住郑州市东开发区的朱小虎先生就开着自己的越野车来到今报。“没问题,我可以全程护送老人家。”朱小虎见面就说。据他介绍,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当过兵,他自己当年因为在参军体检前摔了腿,错过了当兵的机会,不然他家就是三代军人了。正因为自己和军人的特殊感情,他非常希望能借此机会向河南老兵表达情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随后,家住郑州市红旗路的王国安、在大学路附近开公司的全峰以及市民程先生都驾车赶到报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9时30分,在今报热线车带领下,车队向机场进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洛阳网友自发到机场接英雄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0时20分,郑州机场,出口处站满了翘首以待的人们,他们多是自发赶来的洛阳网友、郑州市民、高校大学生及媒体记者、今报志愿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名年轻人举着“欢迎抗日英雄回家”字样的题板,一字排开守在出口处。洛阳网友李磊说,他们一大早就从洛阳赶到郑州机场,这些题板也是特意制作的。“应该更隆重,放些革命音乐。”市民李先生在机场接朋友,得知有远征军老兵返乡,他情绪有些激动,说接待仪式可以更隆重些,老兵抵达时,应该放一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太不容易了。”王国安表情有些凝重。 tujian.org
10时40分,“到了!到了!”有人轻声喊,人群一阵骚动,有人走上前迎接,有些人举起相机。在亲人陪同下,两名老人走了出来,今报记者送上鲜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两位老人面带微笑向众人示意,网友们一齐向老人鞠躬。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兵言语里洋溢着乡音乡情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爷爷,热不热,这两天郑州有点热。”一女孩关心地上前问。“不热,到家里了,哪有不适应的。”外穿黑色马甲,内着白色衬衣的王之平老人一直笑着,但泪水已经不知不觉顺着眼角流下。 tujian.org
拄着拐杖的张浩东,腰身有些伛偻,由于听力不好、牙齿也很少了,很难和别人沟通。看到别人和他说话,他就会停一下,说声好,好,有时答非所问,但精神看起来很不错。“离开得太久了,河南话忘了。”王之平是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张浩东老人虽然说话简短,却带着河南韵味的乡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陪同王之平回来的是他的儿子王玉顺,王玉顺出生在缅甸,但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是中国籍,所以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和缅甸语。陪同张浩东回来的是他太太的侄子,小伙子不会说汉语,由今报记者为他起了个中文名字:张岩板。由于交流困难,张岩板曾被记者误认为是张老先生的孙子。张岩板这是第一次来到中国,郑州的一切都让他很惊奇,他表示,没想到大陆的城市这么繁华。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