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河南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7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郑州昨天34.1℃ 今天最高温度34℃闷热依旧
2009-07-24

郑州昨天34.1℃ 今天最高温度34℃闷热依旧[0]
昨天下午,一个孩子在陇海路附近的金水河橡胶坝上冲凉。晚报记者 马健 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是入伏的第三天,昨天白天郑州的最高气温升至34.1℃,省内部分地区也相继出现高温天气。有关气象专家预测,今年的高温天气可能要增多。今天郑州会有阵雨,但由于湿度较大,丝毫不能减轻闷热带来的不适。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是入伏的第三天,郑州的最高温度34.1℃出现在15时4分。虽然前三天郑州的太阳不很灿烂,但温度并不很低,这是因为湿度较大造成的。昨天全省最高气温出现在信阳,在34℃至36℃之间,而黄河以北地区温度都在31℃至33℃之间。传说中的阵雨雷阵雨昨天看上了商丘和濮阳,18时,这两地的部分地区正在下雨。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雨水当然不会轻易退场。昨天夜里到今天,黄河以北地区和三门峡、洛阳、平顶山、郑州、许昌、开封、商丘七地区多云间阴天,部分地区转阵雨、雷阵雨,雨量分布不均,局地有暴雨并伴有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其他地区多云。全省有东南风2到3级。最高温度东南部34℃到36℃,其他地区32℃到34℃。明天,全省多云间晴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郑州市昨天夜里到今天,多云有短时阵雨或雷阵雨。东南风2到3级,最高温度33℃到34℃。但是今天相对湿度在85%~60%,人体感觉较热,不舒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什么是三伏天?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是农历中的“三伏天”登场的第三天,意味着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已开始。什么是“三伏天”?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新敏介绍,“三伏天”与冬季的“三九天”是相对应的,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一段日子。“三伏”分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说,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立秋”后第1个“庚”日结束。由于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因此就会出现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就今年而言,“三伏天”共有40天,7月14日为初伏,初伏总共10天,7月24日为中伏,中伏总共20天,8月13日为末伏,末伏总共10天,8月22日结束。 tujian.org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 tujian.org

为什么“三伏天”最热呢?王新敏解释,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地表辐射的收入仍大于支出,因此近地面的热量便在不停地积蓄。进入“三伏”后,空气湿度也逐渐开始变大,地表吸收的热量加大,再加上前期积累使得热量达到高峰,天气自然也就最热了。“一般来说,‘三伏天’期间,包括我省在内的中东部大部地区正被副热带高压这种海洋暖气团控制着,在暖气团的边缘会将低纬度热带洋面上湿润的空气向北输送,使得北方地区相对湿度较大。再加上这个季节风小,汗液蒸发受到抑制,进而会影响人体散热,导致人体会感觉到难受,容易造成中暑。(记者 马燕 实习生 李盼盼 孙智英)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幼童街头卖艺 高难度表演惹人怜惜
    ·天儿越来越热 餐饮市场也换季 清淡食品受青
    ·彩色武俑真帅 两辆战车“并驰”
    ·(中超联赛)河南建业胜长春亚泰重新进入前
    ·5月份,郑州市商品住宅市场销量减少价格上
    ·河南麦收基本结束 各地秋粮播种正在抓紧进
    ·河南省公布第二批12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郑州规划建设全国重要的百万辆级汽车产业基
    ·жёжщё╨║╟нд╩╞ре╡Зху║╠
    ·2009年河南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价一成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