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江苏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2009年6月 国内时事新闻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苏州新型公交车配置“傻瓜式车门”
2009-06-29

  昨天下午,在人民路苏州市公交公司的修理厂内,一辆车牌照为苏E44299的公交车被动完的一次关键的“手术”:其用来下客的后车门应急开关被从车门的下方移到车门的上方,以方便乘客在紧急状态下使用。 6月5日发生在成都的公交车自燃事故伤亡不仅让公交公司对车门的“应急开关”动手术,也引起公交车生产厂家的关注,据了解,苏州金龙从7月1日起其新出厂的公交车全部配备“傻瓜式车门”,在紧急状况下不用乘客费神直接变自动控制为手动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旧式公交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应急开关“上移”有利逃生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市公交公司机务技术处副处长邢向龙介绍,该公司共有115辆公交车门的应急开关需要进行“上移手术”,主要原因在于,当发生紧急状况乘客需要逃生时,乘客一般都会集中到车门口,如果车门的“应急开关”被设置在靠近脚踏板的车门下方,那么紧急状况下基本没有空间将“应急开关”打开,如果转移到车门的上方,乘客只要向上伸伸手就可以打开“应急开关”。

tujian.org

  据邢向龙介绍,公交车门开关都是通过车门上方的门泵箱内气体的压缩与膨胀来控制,所以乘客们在公交车开关门时总能听到放气的声音,正常情况下,驾驶员通过电路开关摇控气路,从而控制车门的开关。然而在紧急状况下,如果公交车起火电路被破坏,那么驾驶员就无法摇控车门开关,此时就要立即打开车门的“应急开关”,关闭车门的气路,实行手动开门。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新式公交车

tujian.org

  危急下车门变成手动式

tujian.org

  然而,据市公交公司的调查,一般市民乘客别说打开“应急开关”不知道,就连车门上方的“门泵箱”都打不开。 tujian.org

  针对此,现在国内出现一些新型的公交车会在驾驶室内设置一个气路总开关,遇到危险情况,驾驶员如果无法遥控车门,就直接关闭气路,让乘客省去打开应急开关这一操作,直接手动开门,这样的车门相当于“傻瓜式”的,不需乘客费神,只需驾驶员一个按钮就将车门变成手动式。“现在我们对公交车供货商都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是要求在驾驶室里设置控制车门气路的总开关,毕竟乘客是外行,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接受这样的培训,而驾驶员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 ”邢向龙告诉记者。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专家支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打开“生命之门”分三步走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毕竟新式公交车还没有普及,目前大多数公交车的“应急开关”都是被设置在车门上方,而且很少有乘客知道如何打开车门上方的应急开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天,邢向龙向记者现场演示了如何在电路关闭的情况下打开车门:首先,举起双手将车门上方标有“紧急情况应急开关”的门泵箱打开,一般门泵箱都有两个旋转式开关,只要按照箭头所指方向旋转就可以了;打开门泵箱后,可以看到里面有一个很醒目的红色旋钮,只要将其旋转一下,车门的气路就被关闭了,这样车门就不受气泵的控制了;最后,只要再用点力手动将车门由中间向两侧推开就行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农工党中央考察组近日在江苏省进行专题考察
    ·江都用一流项目吸引人才 借服务平台整合引
    ·江苏9名下岗职工举报贪官获奖9万 创造3个第
    ·江苏经济回暖预期增强 出口订单上升贷款量
    ·常州新增7项江苏省农业地方标准项目 7 2009
    ·全国政协调研组江苏调研 张连珍看望调研组
    ·江苏“减负稳岗”效应初显 全年减征社保费2
    ·江苏省信息办与江苏电信昨日在南京进行合作
    ·省检察院12309举报电话仅两天时间接到来电3
    ·江苏第三届“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近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