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三峡”梦将圆 峡江水利枢纽4月有望获批 |
2009-04-01 |
|
3月31日,省水利厅峡江水利枢纽办公室一片忙碌,因为第二天,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即将赴赣,实地考察论证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乐观估计,4月上中旬,工程有望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
事实上,从去年11月12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审批以后,峡江水利枢纽的建设工作便有条不紊地进行。施工现场三通一平的工作已展开,所有工序都按照9月16日的开工日期倒排。江西人20多年的梦想正在开始从图纸变为现实。
工程:赣江最后的水利枢纽
峡江水利枢纽,目前江西水利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事关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大计。从这个意义而言,峡江水利枢纽是江西人的“三峡工程”。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省赣江流域规划委员会编制了《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将其列为“赣江干流中游河段综合利用效益较为显著的骨干工程”。
根据规划,该项目总投资将超过70亿元,是赣江上最后一个骨干水利工程。根据《江西省赣江流域规划报告》,赣江上有三个梯度骨干工程,分别为峡山(宁都县境内)、万安、峡江。峡山方案因为要淹没宁都县城、赣龙铁路,基本已废弃,万安方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实施,最后只剩一个峡江方案。
省水利厅有关人士解释说,峡江方案之所以迟迟未动,是因为其库区位于吉泰盆地,赣江两岸地势平坦,人口耕地较为集中,水库淹没处理投资较大。
资金:搭“四万亿”投资班车
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提出“四万亿”投资计划,以拉动内需。在原有扎实工作的基础上,省水利系统高效运转,第一时间将峡江水利枢纽有关报告送呈水利部、发改委。2008年1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峡江水利枢纽成为首批进入“四万亿”投资计划的三个水利枢纽项目之一。
“基础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这个大项目对我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江西财大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镇认为,“当前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较低,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对我省的这几大行业产生直接拉动效应。”
据悉,看好工程的拉动效应,许多峡江外出务工农民春节后没有外出,有的正计划购买挖掘机,以便于到工地上接活干。
防洪:南昌可挡两百年一遇
据省水利厅峡江水利枢纽办公室副主任阎齐介绍,峡江水利枢纽的首要功能是防洪。赣江流域属多雨区,干流无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沿江两岸堤防抗洪能力普遍偏低。虽然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南昌市区防洪堤和赣东大堤加高加固到了10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标准,但仍未达有关防洪要求。
峡江水利枢纽建成后,控制流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防洪库容9亿多立方米,配合赣江下游泉港分蓄洪区的使用,可将南昌市和赣东大堤的防洪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年均防洪效益达7.5亿元。
除此之外,该工程还能为峡江、新干及樟树等地的33万亩耕地提供可靠灌溉水源;36万千瓦的电站装机年发电量达11.5亿度,成为电煤运输不畅情况下的有效应急电源;可渠化坝址上游77公里的航道,使其能通行千吨级船舶。远期,将为修建赣粤运河,沟通赣江、珠江两大水系提供基础性保障。
搬迁:尽可能减到最少
在省水利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分院院长张建华那里有这样一组数据,2004年的项目建议书里,规划库区淹没耕地面积6.2万亩,需搬迁人口4.2万人;2008年修改后的项目建议书里,这两个数据分别减少到4.2万亩、3.4万人,而最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里,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3万亩和2.4万人。
数据一路下行的背后是人性化的工程理念。“搬离故土,一切重新开始,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对人的影响都很深远。”张建华说,“基于这样的判断,工程设计之初,各级领导都要求从人性化的角度,最大限度减少人口搬迁及耕地占用数量。”
因此,70多亿元的投资中,一半多的资金被用于移民搬迁及防护工程,这在全国水利工程中也极为罕见;库区蓄水高度降低了2米,改变水位调度方式,牺牲发电效益,力保让更少的人搬迁;70多公里长的挡水坝将屹立在库区周围,每公里的造价达2500多万,最大限度地减少被淹面积。
被淹区的1.5万多亩良田将被“抬”出来,其方法是将耕作层“扒”下来,“抬”到水位线之上的区域另造良田。虽然每亩造价达到2万多元,但“事关耕地安全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在所不惜”。
生态:为鱼儿留好洄游通道
环境保护是此次工程的着力点之一。环评及水土保持投资达1.5亿元。据张建华介绍,工程还请了专业的设计机构,将在坝底设计建造专用鱼道,用于鱼类洄游时通过大坝,投资超过2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在运营费中,每年也将有上百万元专门用于购买鱼苗增殖放流。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