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谢忠强的“住房三部曲” |
2009-04-30 |
|
谢忠强 口述 本报记者 刘立纲整理
人物简介
谢忠强,1951年出生,抚顺市望花区工农街道北厚社区居民。30年来,他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经历了从“租煤棚”到单位分房,从“棚户区平房”到“宽敞明亮楼房”的三部曲。他自己说,他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一晃儿改革开放已经30年,我今年也57岁了。人一到这岁数儿啊,就爱回忆,经常和老伴儿闲唠嗑儿说说过去的事。我们俩最多的话题是房子,而一提到这些,老伴儿就得掉几个眼泪疙瘩。这不是她眼泪窝子浅,毕竟这些年,让我们最痛苦的事儿是房子,最高兴事儿也是房子。从“租煤棚”到进平房,再从棚户区到上楼,可以说,我们这个小家居住条件的每次改善,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强大,都是无法实现的。
1976年,我下乡返城后到抚顺矿务局建筑公司上班。那年,我和本单位的刘素兰经别人介绍走到了一起。那岁月,条件苦啊,根本就没有房子,我们俩是在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煤棚里结的婚,连个做饭的地儿都没有。
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单位效益越来越好,公司开始在新抚区给职工建住宅。这样,在1980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那个兴奋劲儿啊,感觉世界上谁也没我幸福。
其实,房子并不大,才22平方米,但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天堂”了。因为在那时,房子奇缺。
新家带给我的幸福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改革开放,使抚顺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太快了,楼房忽忽地拔地而起。
和别处的日新月异相比,我们这个偌大的棚户区则逐渐成为了全市最落后的地方,没有暖气、没有上下水。我住的那个地方,门前儿是条小窄道,但与其说是路,还不如说是个臭水沟,附近垃圾成堆,一下雨,污水横流,深一脚浅一脚的,不穿靴子别想出门儿。我儿子住的也和我一样,就为这,眼看着快三十的人了,愣是找不着媳妇。唉,我和妻子双双下岗,每月收入也就够吃喝,住楼房,做梦都盼啊。
2004年冬天,家里忽然来了几个干部,坐炕上就问,大叔,想进楼不?我说都想疯了。他们又说,快了,这回政府给你们建。
记得清清楚楚,2005年4月8日,社区让我们去签动迁协议。我想都没想,就在协议书上写下了我的名字。之后,见到的就是老房子被扒,又眼看着新楼蹭蹭往上长,11月初就建好了。当月20日,社区通知我去抓阄,我一下子就抓了个三楼。仅过了5天,新楼钥匙就到了我的手里,房子的位置在望花区工农街道北厚社区。
第一次用钥匙开门的时候,我激动得手直哆嗦,真漂亮,大卧室、有厕所、有厨房、有暖气,再也不用担心下雨了,再也不用自己生炉子取暖了……
45平方米,按那时的市价少说也得7万元,可我才花了13800元钱,22平方米是按原平房面积白送的,另23平方米,每平方米才600元。我知道,这是政府给咱拿了很多钱。
小区环境太漂亮了,树啊、花呀,晚上出去溜达溜达,看哪都舒服。在我家楼的左边,还有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打扑克、下棋、扭秧歌,干啥都行,大家在那玩的时候,这个乐呀。
新房刚住进去,好消息又来了,社区听说我身体不好,又是下岗职工,就给我找了个在小区里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个月赚几百元,还给上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之后,社区又弄了个编织加工点,这样,老伴儿的工作也解决了,现在一个月能赚七八百呢。
最让我高兴的是儿子,他现在住的楼房有70平方米,去年结的婚,媳妇是个大学生,知书达理又孝顺。三个多月前,小两口来告诉我们,说是怀孕了,把我和老伴儿乐得一宿没睡着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