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沈阳民生] “30年,我们走进梦想的生活” |
2009-04-30 |
|
编者按 为全面反映改革开放30年沈阳人生活的变化,本报联合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等单位一同采访,从今天开始推出“改革开放30年沈阳民生系列报道”。
10月12日,北方重工集团沈阳重型的中层干部吴东东,把年近七旬的父母送到飞往海南三亚市的飞机上。他在三亚租了一间半年期的房子,用来为父母“躲冬”,明年五月春暖花开时,再把父母接回沈阳。吴东东父母的这种“候鸟式”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年。“这种生活,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吴东东的父亲对记者说。
吴东东记得,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家四口人靠父母每月共计不到70元的工资生活,住在铁西艳粉街15平方米的棚户区里。这里近百户人家才有一座旱厕,早上要排队上厕所。夏天,旱厕臭气熏天,附近居民不敢开窗户;冬天,艳粉街家家生起了炉子,炊烟与工厂的滚滚浓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重工业城市的特有“景观”。
1993年,还是在艳粉街这套房子里,吴东东迎娶了同在一厂工作的李秀菊。这时,沈重开始有奖金了,吴东东与妻子每月加在一起工资达到了250元。他家也第一次拥有了“三大件”——洗衣机、电冰箱和彩电。“那时,我们对生活非常满足,也成了同事羡慕的对象。”吴东东说。
到了1998年,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艳粉街棚户区也开始动迁。吴东东住进了80平方米的楼房,拥有了独立的厕所、厨房,告别了用煤生火做饭的历史,吴东东又一次感到自己的生活变了模样。
2001年,李秀菊“下海”,在铁西区办了家“好吉缘”庆典公司,公司集卖鲜花、置办婚礼、公司庆典等业务于一体,生意兴隆,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吴东东被提升为企业中层干部,每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2008年,吴东东买了一辆近20万元的帕萨特轿车,每到周末,他便带着自己的父母、妻儿到周边城市郊游。
从收入仅仅够维持生活到有房有车,30年时间,沈阳人如吴东东一样,大步迈向富裕生活。来自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的调查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显示,2007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06.54元,比1978年增长45.4倍,平均年递增14.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05.99元,比1978年增长37.8倍,平均年递增13.5%。高速增长的收入,带来了沈阳人消费水平历史性的提升。2007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1255.78元,比1978年增长36倍,平均年递增13.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6.90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0.0倍,平均年递增11.1%。
本报主任记者 刘国栋 通讯员 赵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