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沈阳整治水系硕果迎枝 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
2009-04-30
  东北新闻网讯(王秋平 记者 张曦尧)王大妈是沈阳的一位普通市民。她每天早上都要同老伴儿到新开河岸边锻炼身体。她说,这里有水、有树、有花、有草,有时候还能听见鸟鸣,环境越来越美了。   王大妈只是沈阳数百万市的一个缩影,新开河也是沈阳水系整治中的一个代表。而今,随着全市水系治理力度的加大,人们愈发喜欢到河边休闲娱乐了,也因此更喜爱这座城市了。   最近,沈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城乡建设委员会会同十三个区县(市)政协联合进行了一次入户调查,内容包括浑河、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改造、自来水供水、生活用水月消费、水田亩消费等11项指标,调查范围涵盖全市13个区县(市),涉及52个社区(或村),518个家庭,2000多口人。共回收调查表518份。统计分析显示:居民总体满意率为76.08%,不满意率为23.92%。   可不要小瞧了这组数字。要知道,这对一个重度污染的老工业基地来说,是何等的来之不易呀!   沈阳市水资源、水环境积淀下的问题由来己久。既有老工业基地重度污染的历史欠账,又有新时期振兴发展的过度开采;既有资源总量先天性不足,又有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短缺;既有不合理开发建设造成的工程性截流断流,又有对河流、湖泊、湿地及地下水私采滥用等无序性的破坏;既有投入不足,开源措施不力,又有大手大脚无节制浪费,可以说水资源、水环境问题错综复杂。   困难属于懦夫,强者会勇敢地面对。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不仅自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在区域发展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沈阳对水资源环境的依赖更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措施,积极工作,以创建并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园林城市为标志,使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成效明显。今年市政府已经把生态城市创建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用五年时间跻身国家生态市行列。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水环境的规划整治是一项重要内容,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做好“水”的文章,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努力把沈阳市水系沿线打造成绿化生态带、景观展示带、文化特色带、旅游休闲带以及经济发展带。   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一系卓有成效的举措相继出台。扩大供水管网等设施覆盖范围,提高保障能力;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及综合排水能力;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处理能力;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为全市近远期用水提供保障;推进计划用水管理及再生水源利用工作;加强水资源利用规划及管理法规建设;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等等。   现在,全沈阳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监测结果表明,2007年,辽河沈阳段主要污染指标连续10年实现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全市水面积已达7.7%,环城水系日趋完美。浑河沈阳段、环城水系水质持续改善,南运河、新开河监测的各项指标首次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尤其是由浑河、南运河、新开河、卫工河等构成的环城水系已成为贯穿城市核心区的开放空间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健身交往场所。从2002年开始,沈阳市政府通过治理浑河,提高了浑河水质,通过对两岸滩地大规模绿化,建设了长达32公里的滨水旅游路,在核心区段通航十几公里。随着环城水系的进一步整治,以及浑河银带、长白岛以及蒲河岛等的开发建设,沈阳已走向滨水、滨河时代。水环境的改善为沈阳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项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