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的变化:“住在铁西,有种幸福的感觉” |
2009-04-30 |
|
“一辈子生活在铁西,这几年感觉越来越幸福了。”3年前从一家大型国企退休的何淑秀,是位不折不扣的“老铁西”——生活在此,工作在此,对身边的变化也深有感触。10月13日,何淑秀一家搬进了在北二路附近购置的新家。她说,铁西这些年的变化让她坚信,住在这里会越来越好。
下岗“名区”成全国示范
改革之初,国企林立的铁西一时间成了全国有名的下岗“名区”。何淑秀的不少老邻居、老朋友都没能逃出下岗的“噩运”,“那几年,生活确实难了一阵。一家人每天做饭都得掂量掂量,不能天天有肉。”而今天的铁西,经历了凤凰涅槃,综合经济实力已经跃上一个新台阶。
去年,铁西区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467亿元,是2002年的3.6倍,年均增长达到29.5%。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机床、远大、北方重工等3户龙头企业2007年预计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第一个“百亿元产业集群”。2007年铁西区工业经济总量超过了2002年全市工业的总和。
目前,铁西区直接利用外资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引进了普罗斯、艾默生、三菱重工等世界知名企业,在区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到30个。
去年,铁西区实施“东搬西建”工程,共搬迁企业239户,腾迁土地7.4平方公里,因此收益142亿元,盘活存量500亿元,突破了改革改造的资金瓶颈。同时,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到位,205户企业完成改制。全区13万名下岗职工缴齐“三险”,并全部实现了并轨。
何淑秀居住的北二路,以前被称做“亏损企业一条街”;而现在,北二路一跃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汽车贸易产业带。
“过去,吃个饭、逛个街,来贵客住个店,家门口哪有合适的地方啊!”何淑秀感慨着这些年铁西的配套设施建设。现在,区内不仅商场、星级酒店、银行、保险、证券、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态一应俱全,几年来开发区还增设公交线路5条,金融、保险、电信、邮政、餐饮商服等配套网点发展到33个,南区2平方公里商住区正在规划建设中。
重工业基地的巨变
何淑秀记忆中的老铁西,仰头望去是满目的烟囱和滚滚的浓烟。而今,变为碧水蓝天和绿树白云。
几年来,铁西区的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快。5年来,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10亿元,共拆除烟囱619座、锅炉房274座,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96吨,减少烟尘排放2331吨,2007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
西部污水处理厂已经投入使用,化学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也即将竣工;几年间完成了细河、卫工河清淤和护坡绿化改造,新建仙女湖公园、拓挖劳动公园人工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5年共植树175.2万株,新增绿地607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6.79%,绿化覆盖率达到38.92%。
“尤其这几年,铁西的路是越来越宽,越来越亮。”何淑秀庆幸,自家门前从不堵车。过去5年,铁西累计投入城建资金97.8亿元,改造道路185.9公里,新建规划路6.7公里,城区道路总里程达235.7公里。城区道路亮化率达98%以上。
下岗职工生活惬意
“现在沈阳宜居的区域也不少,但我家买房又选择了铁西。”何淑秀说,家人都觉得,住在铁西有种幸福的感觉。
几年来,铁西区的就业保障机制始终高效运行,实现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依靠政府担保的小额贷款,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一站式”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2007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现在,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保服务管理体系已经在铁西区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保障、就业有岗位。国有企业及国有怀抱集体企业职工“三险”全部参保。特困集体企业退休职工享受了住院医疗保险。8.5万名退休职工实现了社会化管理。
同时,旧区改造总量达到149万平方米,6万多户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光明、牛心屯、简易里、勋业三路等连片棚户区全面改造,工人村、繁荣里等地区40年以上的危旧楼改造率达79%。
未来5年,铁西区还将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实现“东北第一经济强区”的战略目标,建设具有现代化大都市气派的中心城区,并全面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任记者 张晶 实习生 吴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