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 让提升自己与服务社会双赢 |
2009-04-30 |
|
辽宁日报记者王笑梅
9月8日,在朝阳北票市聋哑学校,刚刚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王景妍上了她从事志愿服务的第一堂课———一年级数学。在这所学校里,她还有两个同学,唐跃、王翠超,分别负责全校的沟通与交流课和四年级数学。
像王景妍3人一样,今年新招募的550名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目前都已正式进入了工作岗位。他们以新一批志愿者的身份,投身到我省西北部地区和抚顺市、本溪市部分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企事业单位、乡镇、学校和检察院系统,以及外来务工青年和特殊少年儿童相对比较集中的部分县(市)、城乡接合部或社区,从事为期两年的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管理等志愿服务工作。
辽西北计划自2003年启动实施以来,全省共有6批4200余名大学毕业生投身辽西北等基层地区,并已有4批千余人扎根基层,有力缓解了我省欠发达地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渴求,有效满足了大学生投身实践、服务基层的需要,呈现出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
2003年6月,一个旨在鼓励和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助推辽宁全面振兴的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由团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等单位发起并组织实施。
如今,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已由最初的一个项目,拓展为以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为主体,同时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农村金融专项行动、社区专项行动、帮扶外来务工青年和特殊少年儿童专项行动等多个子项目在内的综合性项目,服务地也从最初的5市10个贫困县,扩展为14个市的50余个县区。
为保障计划的顺利、健康实施,6年来,团省委等牵头单位坚持以组织建设为先导,以规范操作为重点,以制度管理为保障,以完善政策为推动,建立起了一个有效、完整的工作链条。
据了解,自辽西北计划启动伊始,全省就成立了由团省委等4家成员单位组成的省级领导小组,目前,成员单位已由最初的4家扩展为十余家。全省还专门成立了各级项目管理办公室,形成了省、市、县、校四级纵横交错的管理网络。
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按岗选拔、集中培训、统一派遣”的原则,省项目办不断规范和完善操作程序,选拔出真正优秀、热心服务基层的大学生志愿者,并帮助他们在受援地尽快适应环境、发挥作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有效增强大学生志愿者这支特殊团队的战斗力,省项目办制定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评估考核指标(试行)》等一系列日常管理和教育制度。
完善的政策推动了志愿服务计划的深入实施。除基本工资、保险等政策之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服务政策还包括:服务期满两年考核合格的,报考高校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报考辽西北地区公务员、参加专升本考试加分;省委组织部和省人事厅按照一定标准和名额,在每年完成志愿服务的本科党员志愿者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纳入省选调生队伍等。同时,计划积极争取和实施了13条就业支持政策。
志愿服务带来双效益
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实施近6年来,6批志愿者深入到辽西北等基层地区,通过志愿服务,创造了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
计划有力地促进了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此项计划的实施,让大学生志愿者更直接、更深刻地体察社情民意、接受基层锻炼,有力地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据统计,参加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共有1000余人获得不同层次的表彰,有近300篇论文和调查报告获得有关部门的奖励;有7人被破格提拔为副乡镇长;有14人被省委组织部选调,成为基层党政部门的后备干部。
计划推动了我省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省青年人才流向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而这些地区的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却不愿回家乡工作。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以志愿接力的形式,定期、集中地派送大学生到贫困地区,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瓶颈。目前,服务期满的志愿者中,约40%的大学生选择了留下来扎根基层,这必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解决我省青年人才流向和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计划引领了社会新风,促进了社会和谐。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用自身的言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弘扬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成为和谐社会的文明使者。近6年来,大学生志愿者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有3000余人次参加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三下乡”、法律普及与援助活动300余次,捐赠扶贫款物合计152万余元,为企业和农村解决技术难题450余件,帮助失学学生2500余人。与此同时,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通过有效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不断创新运作模式
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有益尝试。在计划推进过程中,财政、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出资金、出政策,各受援市、县出岗位,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教育、引导、服务作用,通过优势互补,共青团创造了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的良好运作模式。
团省委书记曹爱华说,为更好地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服务青年成长成才,辽西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需要不断深化发展,需要在整合资源、拓展领域、合理调整结构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省项目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招募机制建设,通过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工作平台,使更多的优秀高校大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实现提升自己与服务社会的双赢;要不断加强激励和评估机制建设,让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及团队脱颖而出;要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领域,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计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团省委就在帮扶特殊少年儿童、外来务工青年和社会困难群众方面进行了拓宽服务领域的新尝试。
同时,要着力整合资源,努力获取支撑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的物质保障。有关人士指出,一方面,共青团应积极配合“小政府、大社会”这一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大胆探索群团组织运作、政府买单的志愿服务新模式,使志愿服务在社会资源二次分配中,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通过宣传和招募,让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该项目中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