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改革开放溯源)探访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辽宁阜新
2009-04-30
  新华网辽宁频道10月24日消息(记者杨成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难题,“矿竭城衰”在国际上早有先例。辽宁省阜新市在2001年被批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记者日前来到阜新市,亲身感受经济转型战略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新变化。   阜新市是中国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在过去的50多年里,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5亿多吨,发电1600多亿千瓦时。   国有煤炭采掘企业长期是阜新经济的“主力支撑”,但随着资源的日趋枯竭,众多矿山企业发展难以为继,不得不先后破产。财力原本捉襟见肘的政府失去了税源,大量矿工下岗、失业,百姓谋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数十年的高强度煤炭采掘也严重破坏了阜新的城市面貌。上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地下被掏空,形成“采煤沉陷区”,地面上的房屋出现裂缝、甚至塌陷,数以万计的百姓有家不能住。   去年年底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国第一个系统阐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府文件。这一政策重点指出,通过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使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阜新市发改委主任刘文启告诉记者,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关键在于通过基层探索、实践,找到建立“两个机制”的具体路径。说白了,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如何有效地使用国家扶持的大笔资金。阜新市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在过去7年时间里,已初步建立起“两个机制”的雏形。   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方面,阜新市围绕“人的补偿、企业补偿、城市功能补偿和环境补偿”等方面开展工作,缓解困扰城市生存的燃眉之急,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矛盾。   各级政府多方筹资,支付国企职工解决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直接增加低收入产业工人群体的现金收入,缓解生活困境。地方建立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国有煤炭企业长期积累的社会负担沉重,为维持其长远生存与发展,政府积极推进这类支柱企业政策性破产,以此实现减负,重塑企业活力。   地方政府修复城市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直接为群众提供物质保障。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矿区“三废”排放、地面沉陷和植被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阜新市近年来对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暖、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阜新市从2002年开始,多方寻求资助,进行了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目前已有约30万名群众告别居住多年的危旧房,搬进了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的新房。   在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方面,阜新市围绕“深化煤炭采掘业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基地、新型的能源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作。国有煤矿企业每年采煤总量保证在1000万吨以上,为地方经济转型提供财力和时间保障。同时,阜新充分开发当地农业资源,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业;在利用煤炭发电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和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的能源产业;阜新还计划发展煤化工产业,目前正重点推进煤基烯烃及下游产品、煤制油和焦油加工等项目。   截至2007年,阜新市经济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195.5亿元,年均增长16.3%,分别高于全国、全省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1年的4.5亿元增加到现行体制的11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9.5%。(完)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