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当年做广告比谁的字号大 |
2009-04-30 |
|
当年做广告比谁的字号大
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广告在全国引起振动,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1987年的这则广告红遍大江南北,广告也以全新的姿态走入人们的视线,顾客才知道广告可以这样的。
现在,拿着遥控器,播到哪个台都是广告,一边骂着广告太多,一边还是忍不住要看一眼广告的介绍,盘算着哪天买来试试看。从新奇,到盲从,再到怀疑和依赖,“打广告”,不再新奇,却依然流行。
有着12年广告从业经历的聂德彬说:“现在的顾客可不像以前了,广告的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研究消费者的诉求越来越重要。 ”
首席记者 王迪 摄
聂德彬误打误撞踏入广告界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机关干部。当时,各广告公司拼的是谁的广告做的字儿大,显眼好看,而如今,当他不得不满嘴“冲击力”“受众”“影响”地和比他还“明白”的客户费尽唇舌表达自己的创意时,他自己在广告业的时间,已有12年。
只要产品打广告,卖得就好
1978年,以沈阳市广告公司为代表的沈阳市第一批广告公司成立时,24岁聂德彬卡在高考报名年龄限制的最后一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1979年,当宁江机床厂的广告出现在《人民日报》时,沈阳的广告公司已增加到50家,到1980年前后达到100家。而此时聂德彬正在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苦读,试图将此前耽误的时间都弥补回来。
1995年到2000年之间,沈阳的广告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广告公司的数量猛增。在几个行业里折腾了好几个来回的聂德彬这才发现,各种代理公司、发布公司成立,只要跟广告沾边儿的公司就有人注册。当时人们对广告有几乎盲目的信任,只要产品打广告,卖得就好。各种药品、保健品,都冒出来打广告了!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聂德彬在1996年注册了沈阳科技传播中心,做电视节目和广告,他是法人。这间只有三个人,四间房,一辆面包车的公司是政府某机关办的第三产业,聂德彬是以机关干部的身份承包了这个公司。他说当时很多的广告公司都有国营性质,没有专业的广告人才,都是不懂广告的人在摸索着做广告。
做广告?有名字字号大就成!
公司的第一个广告是德氏冷饮的两个新产品,聂德彬特别清楚地记得它们的名字:“麻老大”和“圣诞三棵树”。“当时的广告做得老简单了,就有个产品的形象,出个产品的名字就行了。 ”
他回忆“麻老大”的广告就是先出一个雪糕的形象,然后有些芝麻落在上面,产品的名字从两遍冒出来。“圣诞三棵树”更简洁,直接有三个雪糕跳出来,再配合点圣诞的气氛就完事儿了。
可能现在看起来这两则广告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得到了认可。“那时候电视广告没有什么制作,就是比谁的字儿大,显眼好看。里面能出现个产品的形象,顾客就很满意了。 ”聂德彬就是靠这两则广告在沈阳的广告界踢开了第一脚。
引入电脑动画进行策划包装
聂德彬的广告公司成立时,沈阳的广告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几个大公司。当各式各样的广告开始在电视、报纸上对受众狂轰乱炸的时候,很多广告公司的日子,也不如以往那么“好过”了。
1997年,聂德彬投资3万元,为公司购进了一台配置还不如386的电脑,这在当时已经是顶级的了。他还专门挖了一个做动画的人才过来,跟这台电脑一起,开始了公司的动画业务。
那时全国都很多“点子”公司,有人随便卖卖点子就能赚钱。聂德彬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不少人出了点子就完事了,有的点子根本不可行。可如果我们能给客户出可行的点子,就会有市场。这就是策划。”这时他通过研读国外广告理论,已经意识到没有策划的支持,叫卖式的广告就是空的。
1998年,聂德彬承接了沈阳电视台一个新栏目的策划案,开始了与这个节目10年的合作。从节目片头制作,到节目推广,聂德彬的公司将这档早间栏目包装了当年沈阳版的《东方时空》。初尝策划的甜头,他又在第二年为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做策划,让客户激动得大冬天光着脚在屋里走来走去。
12年广告行业的经历,聂德彬体验着广告对于自己,对于百姓生活的变化。从叫卖式的广告,再到恐吓式的,宣传正面效用的,感情式的,到品牌主张式的,广告的变化正根据消费者的口味变化而变。“现在的顾客可不像以前了,广告的好坏一眼就能看出来,研究消费者的诉求现在是很重要的。 ”记者 范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