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30年”百姓财经故事 生态保护里的财经命题 |
2009-04-30 |
|
关键词
“禁伐”: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
看到林下经济的价值远比采伐林木多得多,在桓仁满族自治县二棚甸子镇摇钱树村,农民隋玉东不断加大投入发展林下参。如今,我省东部山区农民们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更加热衷于投资林下经济。
辽东山区集中了全省近90%的天然林,是全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基地,每年提供的工农业用水量占中部城市用水量的70%以上。然而,本世纪初之前,树木质量下降、天然林逐年减少、涵养功能减弱的问题却困扰这里,敲响了生态警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战略性决策。 2001年初,全省范围内禁止对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使其休养生息、恢复发展。在禁伐期内,暂停天然林采伐和省内天然林木材的运输,严防林业“两乱”发生,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对天然林禁伐后地方经济影响大的清原满族自治县等9县(市),还实施天然林禁伐财政补助。
5年间,我省有效地控制了森林资源的人为消耗,东部山区的林木生长量平均增加200多万立方米,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多年不见的黑熊、野猪等野生动物又回归山林。 2005年9月,为巩固天然林保护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省政府决定继续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保护期从2006年到2010年。
 北甸子乡农民采摘冰葡萄
 林下参如今遍及东部山区
大时代
生态保护里的财经命题
从本溪市出发去桓仁县,沿途层林尽染,枫叶如丹,深秋的美景令人陶醉,而写有“封山育林区”的标牌、栽植林人参的场圃、水岸新建的度假村、贩运山货的农民……这些和山林相关的一切,又把记者的思绪引向前方。
本溪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近年来他们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山区资源,以天然林保护为重点,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加快接续产业体系建设,努力使林业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建设林业强市和兴林富民的目标。他们把天然林保护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天然林禁伐后的接续产业,引导基层和广大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做好林上和林下两篇文章。
本溪市林业局局长助理陈道元告诉记者,2003年以来,全市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林业经济更是快速发展。如今,林业已经成为本溪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形成了“工业原料林、干坚果经济林、山野菜、中药材、种苗花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旅游”七大产业。通过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全市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据统计,到2007年底,本溪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930万亩,比2002年底增长了2.8%;森林蓄积量达到4900万立方米,增长了32.4%;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3.8%,增加1.8个百分点。 5年来,全市林业经济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林业社会总产值从2002年的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2.6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农民人均涉林收入从2002年的1605元增长到2007年的3115元,增长94.1%,农民林业收入占其纯收入的比例达到59.9%。
桓仁县通过天然林禁伐和替代产业发展,全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6.6%。县山区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秦海音介绍,到2007年底,全县林业特色产业资源已经发展到5大项100多个品种,林业特色产业年产值达18.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2.8%。
不仅仅是桓仁县,在我省天然林禁伐所涉及的县、市,都在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观念,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抚顺、本溪、丹东三个市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青山沟、黄椅山、红河谷、大雅河等涉林、涉水风景区从春到秋都吸引着大量的城市居民来旅游度假。在一些县市,商品林基地建设、林地经济开发、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都获得较快发展。
禁伐的生态效应如今让山林真正成了“绿色银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由于生态持续好转,农民也有了更多来钱道。每年秋天,妇女上山捡山核桃和榛蘑,几天就能挣1000多元。 2006年,村民尤凤安、尤凤全兄弟用抚育下来的杂木发展食用菌,栽培7000多袋香菇,扣除成本,每户净得纯利润1.5万元。村里见到效益的村民还要栽植大叶芹、五味子、养殖林蛙,能发展的项目都要用上。
1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