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辽宁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碧桂园推出成本价 购房时机已到
2009-04-30
  如果细心的报纸读者最近可能都会发现,作为国内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碧桂园集团近期的报广都采用了一个词汇来描述价格,那就是——“成本价”。   沈阳城区的毛坯洋房销售均价仅为2380元/平方米,而具稀缺性及投资价值的湖南项目碧桂园·山湖城联排别墅均价更低至3300元/平方米。目前,建安成本日益高涨,其中土地成本的增加,钢材、建材、混凝土、水泥价格以及人力资源费都有大幅上涨,同时各种配套费用也有了大的提高。扣除了这些上升的成本之后,用“成本价”来描述碧桂园目前的房价是最合适不过了。   “成本价”已是购房最佳时机   在10月份连续两次降息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又披露目前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前不久,国家财政部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这些政策将在近期得以落实后,房地产市场将面临发展机遇。   有市场调查指出,对房价和利率走势的不确定性判断抑制了不少准买家包括自住和投资在内的大多数购房需求,可能要到房价和利率能释放出稳定信号时,关键是房价能够回归理性后,才能使购买力释放,真正启动房地产业消费。   房价回归理性是启动正常消费的基础,预示着新一轮的购房最佳时机的到来,再加上近期中央松绑楼市的政策即将得到落实,将进一步提升准买家的购买意欲。   碧桂园集团负责人认为,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情况比较复杂,房地产自身调整周期与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回调周期重合,势必会加深房地产业的调整。故碧桂园对新开盘项目采用成本价销售定价的策略,以促进房地产市场交易回暖。   除了新开盘项目以成本价销售外,碧桂园集团更有相关促销活动配合,目前正举行“‘1 1同享尊贵’星级物业服务体验月”活动,为答谢碧桂园业主推荐亲友成功购房,碧桂园均为双方代付总额为新成交单位3年的物业管理费(即日起至12月31日)。   提升附加值应对扩大内需   碧桂园集团负责人表示,成本价销售定价的策略同样是为了配合国家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形势仍然不乐观,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并未停止,城市化进程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助推器。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内需市场,房地产发展还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有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月至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超过4亿平方米,虽比2007年下降了15%,但仍比2006年同期交易的总量还要高一些,还有部分城市的销售量仍然是同比上涨。   碧桂园集团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碧桂园都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在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整之时,碧桂园发展的步伐仍不会放缓,将继续与国家政策、步调保持一致,继续关注民生和拉动内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为整体经济的稳定健康运行作出贡献。   该负责人还预期,碧桂园目前正在多方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未来更多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环境、配套、服务、产品等地产的各方面都能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从而塑造出高性价比的产品而成就碧桂园品牌。   据悉,碧桂园所到之处都将其独特的“碧桂园社区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这是碧桂园在十余年实践中得到消费者认可的社区模式,已在顺德碧桂园、广州凤凰城等大型社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碧桂园社区模式”的基本内涵是“大规模社区 优美环境 优质产品 优质管理服务 超级配套体系”。
     相关链接
    · 和珍稀植物亲密接触 沈阳植物标本公园免费
    · 沈阳市招募清洁环境服务志愿者
    · “十二五”沈阳将开建三条地铁线路
    · 浑南新区:立体化整治环境
    · 9日,沈阳全民卫生清洁日
    · 沈北新区: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 沈阳上半年慈善筹款850余万元
    · 感受沈阳地铁 地下17米列车疾驰如风
    · 盛世盛宴——中国沈阳首届动漫电玩节探秘
    · 全沈阳市中小学校舍将逐栋“体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