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30年”百姓财经故事:宽带打造的网络时代 |
2009-04-30 |
|
关键词
上网:由拨号迈向宽带
尽管在抽屉里存放了5年,沈阳市民刘家杰仍舍不得扔掉那只陪伴了他4年拨号上网岁月的“猫”(调制解调器)。刘先生说,自从2003年我家安装了宽带,“猫”没有了用武之地,就一直放在抽屉里。用它拨号上网的日子、拨号时嗞啦嗞啦声,现在回忆起来都很温馨。
现如今在都市里,你再想找到一个外置的调制解调器,已经是很难的事了。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互联网事业不断加速发展,从1987年9月14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在北京发出,到1994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推出中国第一个网页;从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到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发布全国上网用户数;从2000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到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一个个标志性事件述说着中国人网络生活的发展历程。
 网络编辑悄然兴起
网络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大时代
宽带打造的网络时代
没有网络的日子你会怎么办?遇到这样的问题,相信时下的中国人会异口同声地说:“无所适从! ”由于有了宽带的支撑,今天的中国人不仅能够足不出户地网游天下,及时快捷地了解资讯、收发邮件,甚至看电影,听音乐,视频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通信联络主要依靠信件、电报、电话等方式,后来,传真、手机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信息交流。上世纪90年代末,电子邮件、互联网开始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即使这样,在十多年之前,中国的网民还很少。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截至1997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数62万人。从1998年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每年1月和7月都会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那以后的11年,正是中国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的11年。 11年过去,网民数量呈几何级增加。今年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2.14亿人,也跃居世界第一。
网民的增加,网络基础设施的改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基石。统计表明,改革开放30年中的后10年,中国网站数量持续增长,达到了191.9万个。而人们的网上行为,也开始与实际生活靠近,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炒股等行为越来越普遍。近两年,通过手机上网,更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据统计,2008年有28.9%的中国网民在过去半年中,曾经使用手机上网,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
目前,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等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热潮在全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信息网络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极大程度地融入相当一部分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闲之中。网恋异军突起、网络游戏盛行,网络歌曲火遍大江南北,连几岁的小孩都会哼上几句《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一大串网络歌曲。
人们能够畅游网络,更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为了推动我省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提高全民素质,2005年4月28日,我省还启动了“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工程以提高互联网应用水平、扩大家庭上网规模为主要内容,采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企业化运作模式,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对100万居民的信息技术和应用技能培训,并新增100万个宽带入户家庭。据统计,从工程启动后不到两年时间,我省就新增宽带互联网用户70万,增长率超过38%,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网络时代的办公环境
 电子政务方兴未艾
个人志
网络如今须臾不可离
从最初注册邮箱都不会的“菜鸟”,到现在上网、编辑、机修、杀毒样样精通的行家,正是互联网的发展,才使沈阳市民刘家杰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1999年9月,由于工作的需要,刘家杰花4900元在三好街找朋友买了一台组装电脑,并配置了一个外置的56K调制解调器,成为中国网民达到千万级之前的一员。根据2000年1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约890万人。
刚上网那阵子,由于是拨号接入互联网,每小时上网费用要3元钱,刘先生就办了包月手续,每月150元网费。每天下班,刘先生都要到网上逛一圈,或者浏览新闻,或者玩游戏,或者下载资料。在同学的帮助下,他还注册了OICQ号码和电子邮箱,实现了网上聊天和远程交流。
刘先生说,用调制解调器上网的时候,由于网速慢,他安装了软件“快猫加鞭”来提速。他下载了联众游戏客户端,每天至少要玩两小时游戏,斗地主、跑得快、拱猪、五子棋,是他最喜欢的四种游戏。由于网速比较慢,而且经常断线,刘先生的用户积分一度徘徊不前,为此生了不少闷气。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上网方式已不能满足刘先生的需要。一种新的网络接入方式——宽带走进了他的生活。 2003年8月,随着住宅的搬迁,刘先生终于告别了使用4年的调制解调器,安装了512K宽带。有了宽带,刘先生网上遨游的速度也实现了飞跃,玩网络游戏的劲头更大,断线率也明显降低。
在视频聊天兴起的时候,刘先生也加入其中。2004年,他买了一个摄像头,开始和同学、网友网聊。每当他出差的时候,忙完了工作,就会找到网吧,和妻子视频聊天,看看刚刚两岁的儿子,消除了他出门在外的孤单寂寞。
9年的上网经历,也是刘先生不断积累电脑和网络知识的过程。最初连打字都不会的他,如今成为电脑维护的小行家。周围的朋友谁家要是重装系统,杀毒软件如何使用,都会给刘先生打来电话。
9年来,刘先生上网基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先是查询资料,之后是玩游戏、聊天、登录交友网站,随着网络经历的增加,2001年之后,刘先生开始发帖灌水,建立自己的论坛。再后来,他主要是下载软件和电影以及MP3。现在,刘先生上网除了看新闻之外,又回归到当初的查询资料。而他最早买的那台电脑还在储藏间里存放,他说,赛扬366的CPU、8G的硬盘、64M的内存,这样的配置,连50元都没人买,电脑技术发展的真是快啊!
刘先生说,其实他的一位同学更应该感谢互联网。 2002年,沈阳市民王先生在互联网上结识了一位重庆的女大学生,两人通过QQ聊天增加了了解,由最初的网友,后来发展成恋人。2006年秋天,两人在沈阳领取了结婚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从增加信息渠道,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窗的角度讲,互联网功不可没。而利用网络淘金,更成为网民的一个共识。我省在“百万家庭上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涌现出一批借助网络拓展自己业务的典型。鞍山市华夏巾帼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素荣为了扩大业务量,开通了网站,采用电子商务手段,预约配货,登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绿色蔬菜、副食品、日用百货等数千种商品及包括家政、维修、庆典、电子信箱、陪护等服务。居民只需登录网站,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就会如约送到家。如今,她的公司已经为2000多名失业职工提供了工作岗位。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王晓强采写、万重摄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