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造“鞍山模式”——关于鞍山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调查 |
2009-04-30 |
|
在一般人看来,以“钢都”著称的鞍山市,工作的重点自然应该是工业和城市,这不假,但不全面。近些年来,这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同志,自觉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实行“以城带乡”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在坚持贯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工业立市”发展方针的同时,明确提出“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多领域的城乡统筹,以推进城乡之间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市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的一体化为根本任务,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成功实现城市和农村互动互进、融合发展和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5.4%,都高于全市和全省县域的平均水平。确立“鞍山模式”全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作为一个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工业城市,也时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相对于城市工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和质量的稳定提高,农业和农村发展一度缓慢得令人心焦。从一些统计数据看,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海城市与后面追兵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台安、岫岩两县农民收入的增长也曾不够理想,县域经济发展明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快节奏。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鞍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过“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进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明晰: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城市思维建设农村,以市民的观念提升农民;通过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使整个城乡社会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他们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真正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改变城乡分割状况,消灭城乡差别,使城乡逐步由二元走向一体,由分割走向融合。这一思路的提出及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明显成果,不仅得到了城乡群众的一致拥护,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称赞,将其概括为新农村建设的“鞍山模式”。
要切实实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不仅要有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和升华,更要有一项项扎扎实实的具体措施,特别是要有实打实凿的财政投入。对此,鞍山的领导同志的认识很明确:不仅要坚决克服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中“重城轻乡”、“顾城失乡”的习惯做法,而且正因为农村发展较慢、欠账较多,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有所倾斜、特别加重。去年,鞍山市本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达到创纪录的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在今年初确定的全年财政预算安排中,这种投入的规模达到了9亿元,又比上年增长了50%。今年年初,鞍山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六条具体安排中每一项都明确列出市本级财政在每个具体项目中要投入的额度,用农村群众的话说是“刀刀见血”,没有一条是泛泛的一般要求。
在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上,鞍山市既围绕总体目标又结合实际,认真搞好每个县(市)、乡镇以至每个村屯的具体规划,不干只顾进度、劳而无功的蠢事。大到一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小到村庄内的居民点设置,都进行科学的规划分析;对一些矿藏储量掌握得不是特别准确的地区,则一次拨款上千万元进行资源勘探。
这一年多时间里,鞍山市各级领导抓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深入和扎实程度之高,给城乡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领导除了外出开会,每周的工作安排上都有关于“三农”的内容,项目现场、村庄农户,都经常可以见到市领导的身影。原来,市级机关中多数把工作重点放在城区。一些干部曾认为农村的事和自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现在,绝大多数部门的同志不仅在认识上有了明显的转变,觉得自己应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尽一份责任,而且所承担的考核指标中都有相关的内容。来自农村的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再来这些部门办事时,不再有被当成“外人”的感觉了。抓园区落项目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通过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鞍山市的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到,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对于如期实现城乡统筹的阶段性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发展的县域经济是在统筹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其实质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协调一致、稳步推进。
共2页。 1 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