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衣食住行“见证30年” |
2009-04-30 |
|
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30年时光。30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那段逝去的岁月,会惊奇地发现,历史就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30年前,人们的穿着千篇一律,色调单一;30年后,衣舞翩跹,色彩斑斓,高档化、品牌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成为服装消费的潮流。
30年前,普通百姓往往要到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有荤有素的“大餐”;30年后,国人餐桌的内容今非昔比,吃营养、吃健康成为城乡居民的新追求。
30年前,蜗居窄小,一家几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很是寻常;30年后,高楼鳞次栉比,广厦千万间,居住条件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
30年前,自行车是“三大件”之一,人们出行还主要靠走;30年后,自驾车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我的出行我做主”已经不是奢望。
30年来,中国百姓衣、食、住、行的“进化史”,正是中国社会巨变最直接、最细微的体现。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衣、食、住、行的变迁,记录的是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于是,我们将目光定格于百姓的衣、食、住、行,回首改革开放30年之路,寻找30年中国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进步、突破的足迹。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关注特别策划—— 衣食住行“见证30年”,四期特别报道“衣装舞翩跹”、“民以食为天”、“广厦千万间”、“挥别行路难”将陆续见报,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中国第一支时装表演队全家福
 30年前,街头只能看到灰、蓝、黄几种单调的颜色
 今日中国的街头,已经成为霓裳丽影的舞台
服装变迁演绎“春天的故事”
1978年元旦,26岁的沈阳姑娘刘玉香来到广东省河源市,与在那里当兵好几年并已提干的付玉厚喜结良缘。当时,这位新娘子的结婚“礼服”就是在沈阳“刚刚时兴起来”的“的确良”小翻领上衣。
2008年11月17日,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家中,刘玉香打开装得满满登登的大衣柜说:“‘一衣多季’是过去时了,现在是‘一季多衣’的时代了!你看,柜子里塞得满满的,每回换季都得折腾。 ”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透过刘玉香们不同时代的穿衣变化,就可以寻找到最为直接、细微的答案。
曾经盼望,告别千人一面的“灰色时代”
生于1978年,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龄,今年任玲与中国改革开放一同进入而立之年。
坐在记者面前的任玲,穿着今年流行的格子风衣,高筒靴配着小短裙,春日般的装束,让人完全忘了冬日已经来临。
任玲是个爱美的女孩,现在她一年四季都爱穿裙子,“小时候可不行,哪有冬裙啊!过了夏天妈妈就不让穿裙子了,说 ‘这多冻腿啊’! ”
在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从很大程度上说还是发挥着人们穿衣的原始作用——防护保暖。那时候买新衣服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商品都是配额供应,衣服和生活必需品也是如此。
对于这一点,刘玉香体会得更为深刻。说话间,她从家中的相册里找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她,穿着绿军装,戴着红领章,军帽上缀着五角星。
“这是1977年1月15日在蒲河照相馆照的。 ”刘玉香解释:“当时这是最‘酷’的打扮了。衣服是我男朋友从部队特意带回来的。 ”从小生活在沈阳郊区的刘玉香,年轻时是同龄人中 “比较爱穿的”,“但那时候没条件,结婚之前我最好的衣服就是这套绿军装了。平日里的衣服一成不变,都是深颜色,灰的、黑的、蓝的,布料就是些棉布、卡其布做的衣服。 ”
“改革开放前是一个色彩单调、着装单一的年代。但大家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穿上好看的衣服。 ”热爱生活的刘玉香在穿着军装拍摄的那张照片上,就写了三个字:“望未来”。
共4页。 1 2 3 4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