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民日报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1979年,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街道陆海村在辽南地区第一个将土地分到户,吹响了大连农村改革的号角。历经30年的改革发展,陆海这个曾经劳动力日值只有8分钱的小渔村向世人交出一张精彩的答卷:2007年,全村社会总产值实现6.6亿元,村级可支配财力87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7100元。
30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从来没有放松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内容,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连成立第一个国家级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世坤向记者介绍,大连开发区经过24年发展走过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开发区现在已成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产业聚集能力最强、管理体制与国际惯例最为接轨的地区之一,是国家级开发区中最具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和城市化特点的区域之一。
1992年5月,目前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大连保税区成立。大连保税区管委会主任卢林说,依托大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给予的各项特殊政策,大连保税区已建立起一个产业先进、资金技术密集、环境完善优美、事业和谐繁荣的国际化经济功能区。全区已吸引5000余家企业前来投资。
30年来,大连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兴起了势不可挡的全面改革大潮。农村率先打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税费改革、综合改革逐步推进,中央支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张成寅说,大连市凭借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和国家赋予的政策优势,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奋力前行,取得了先行、先试和优先发展的实践成果,实现了大连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大连市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基本转移到市场经济轨道上来;人均经济总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越过温饱、小康,迈向比较富裕的发展阶段;城市功能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30年,大连经济逐步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巨幅跃升。2007年实现GDP3131亿元,比1978年的42亿元增长74倍。人均GDP达到7067美元,比1978年的226美元增长30.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比1978年21.6亿元增长11.4倍。同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民生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活力、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东北地区开放度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2007年,大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遥遥领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同时,大连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2005—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分别为1∶0.49、1∶0.52、1∶0.55。大连市成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在国家最新发布的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大连市列第11位。
大连已经由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并正在向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迈进;已经由计划经济时期包袱较重、外向型经济较弱的城市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城市,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的“龙头”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已经由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发展很不平衡的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社会更加和谐、城乡共同繁荣的城市。大连,已经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北方明珠”。(转自2008年12月3日《农民日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