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走向全面振兴/组图 |
2009-04-30 |
|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辽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再一次以雄健的英姿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之中。30年来,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改革的深化,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扎实工作,铸就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的辉煌,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辽宁人民的精神风貌,辽宁老工业基地正以一往无前的精神走向全面振兴。
一、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冲破思想禁锢中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征程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大讨论。面对这场声势浩大且开始存有争议的讨论,辽宁的行动迅速,态度鲜明。省委冲破阻力,首先在大专院校、党校系统、社会科学研究部门组织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活动。 8月中旬,中共辽宁省委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扩大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范围,在全省掀起大讨论的高潮。 8月25日,时任省委第二书记的任仲夷在省委主办的《理论与实践》八、九期合刊上发表了《理论上根本的拨乱反正》的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作为省委和省委主要领导公开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在全国是率先垂范的。辽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但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且对全国范围内真理标准大讨论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场大讨论开始后不久的9月17日,邓小平同志结束对朝鲜的访问后到辽宁视察。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中共辽宁省委工作汇报后,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他鲜明地指出,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恢复毛主席给我们树立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同志的这次重要指示,把辽宁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在开展真理标准讨论的基础上,辽宁开始了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的拨乱反正。首先,党中央果断地调整了辽宁省委的领导班子,完成了组织上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省委为捍卫真理,给勇于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的张志新同志彻底平反,并追认她为革命烈士。这一典型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深入真理标准讨论和揭批“四人帮”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省委还为历次政治运动中造成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其中包括一些在全国全省有重大影响、牵涉许多重要领导干部的冤假错案。这场大讨论活动和有力措施,极大地解放了辽宁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为随后展开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开启了中国历史一个新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省委迅速召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全省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通过积极贯彻三年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和“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在改革上,重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努力搞活经济;农村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在流通领域坚持保护竞争,促进联合,搞活市场,繁荣经济。通过改革和调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调整,开始趋向协调发展。轻工业长期落后的局面开始扭转,重工业服务方向有所改变,整个工业在调整中持续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的高积累、低消费局面开始向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比较适度的方向转变;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局面。全省国民经济迈开阔步,开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
邓小平接见辽宁省各条战线、各部门领导同志
二、扎实开展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在探索中向前推进
率先开展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中国经济生活的沉寂,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1979年11月,中共辽宁省委召开了县委书记会议,号召要把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尽快地富起来。从1979年冬到1980年春季,在全省农村就“敢不敢富,能不能富,让不让富,怎么样富”等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为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此后,春潮涌动,全省遍吹改革劲风。农村逐步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主要形式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变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模式,完成了农村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同时,调整提高了农副产品价格、出台了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结束了全省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农业生产特别是粮、油、菜、肉生产出现了超人预料的增长速度,城乡人民的温饱得到初步解决,一举改变了辽宁工业强、农业弱的“铁拐李”局面,辽宁农业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跨越。
1984年7月,国务院决定先后在沈阳、大连两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标志着辽宁改革开放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上来。
党的十三大后,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大中型企业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实际,把企业改革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改革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和重点。全省企业改革主要围绕扩大和落实企业自主权、改革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等展开。 1984年,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开个人租赁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先河,1987年阜新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大面积租赁制的城市;1988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公司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实行股份制的大型工业企业;1986年8月3日,沈阳市宣告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这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家公开宣布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
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省委把开放摆放到了突出位置。以国务院于1984年4月决定大连市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为标志,省委、省政府拟定了辽东半岛开放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措施和政策规定,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鲅鱼圈出口加工区和沈阳铁西工业技术改造区三个对外开放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窗口和示范作用开始发挥。
在以城市为重点、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全面改革阶段,辽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均于1988年提前两年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基本完成在全省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业生产提前一年完成了“七五”计划规定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有较大改善,农业保持稳定增长;以大连等沿海城市为“窗口”、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基本形成;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辽宁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跃上了一个台阶。
共3页。 1 2 3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