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沈阳人均期望寿命达76.3岁 比26年前增5岁 |
2009-04-30 |
|
期望寿命比26年前增长近5岁
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1年
30年全市累计少生270万人
数据
说话
本报讯(记者尚志文)与26年前相比,沈阳人均期望寿命持续“爬高”,已经增长了近5岁。12月25日,记者从沈阳人口与发展论坛了解到,今年沈阳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3岁,而1982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1.32岁。
26年间,人均期望寿命增5岁
市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沈阳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71.32岁。而26年后的今天,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达到76.3岁。
从全国来看,近年来沈阳也是增速显著,2005年就已经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5.6倍。这不仅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也反映了全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让沈阳人越来越长寿
辽宁人口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辽宁省计生委副主任曹景椿教授从1978年起就开始从事人口研究工作,对26年来沈阳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增长也深有感触。
曹景椿说:“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190美元,2007年则达到2360美元,30年来增长了11倍。人民收入提高后,健康也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问题。同时,30年来,各级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如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农村保险政策让越来越多的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降低了死亡率,保障了全市居民健康水平的持续迅速提高。此外,生态环境的改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健康知识的普及都有利于市民寿命的增长。但总的来说,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带动了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
30年全市少生270万人
沈阳市计生委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少生了4亿人,使世界达到60亿人口推迟了4年。而在这30年中,沈阳人口和计生工作也经历了控制人口数量、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三个发展阶段。30年来,全市累计少出生270万人。
目前,沈阳市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了10.1年,比1982年提高了2.7年。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累计出生人口的减少,为沈阳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不同于个体的实际寿命,它是以婴儿和各年龄段人口死亡的情况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一般来说,现阶段的个体如果没有意外,应该活到这个年龄。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