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眸30年”百姓故事 高等教育发展进入高速期 |
2009-04-30 |
|
关键词
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发展进入高速时期
1999年7月,高校大扩招,成为当年我国教育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具震撼力的事件。
1999年全国招生规模为160万,增幅达47%,录取率达49%,高校一举扩招48万人,相当于当年一下子兴办了48所万人大学,其后两年连续扩招,高校在校生较比1998年翻了一番。大规模扩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数百万人享受到高等教育机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使高考这座独木桥一下子宽敞许多。
学术界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分三个阶段,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教育阶段。我国把扩招目标定为毛入学率15%,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追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标志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时期,高等教育已不再是少数人才拥有的权利。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考生570万,录取新生27万。 1978年录取人数约40万,录取率为6.8%。2008年录取人数约600万,录取率为 57%,2008年的录取人数是1978年录取人数的15倍,录取率则提高了50个百分点。
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既有直接的经济动因,也有广泛深刻的社会动因。高校扩招成功地使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较大幅度地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制度和政策上约束高等教育发展的“藩篱”,为今天高等教育顺应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观念和体制创新提供了实践契机,更为未来如何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大时代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演变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作为国家选拔高校新生的基本制度,上联高等教育,下挂基础教育,在拉动基础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推动全民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迅速将缩减为9年、10年的基础教育学制提升为12年正规教育。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几轮实践,先是引导所有高中都迅速恢复了被减掉的外语、生物等课程的教学,使高中教育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后是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引导基础教育由注重知识积累向重视能力培养方向转变。
1999年开始的高等学校大规模扩招,短短几年超常规地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跨越,推动了高等学校加强基础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 1997年开始中专、职高、技校毕业中招收高职本、专科新生的改革,2000年试行应届高职毕业生通过选拔可进入普通本科高校继续学习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恢复高考30年来,辽宁共有445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10。共为全国各类普通高校选拔和输送了近200万名新生。 30年来,辽宁的普通高校录取率由1997年的2.72%提高到2005年的81.88%,现在稳定在75%至80%,我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6年的不足3.5%提高到 2006年的35.3%,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1976年的 5.5年以下提高到2006年的9.75年,改革发展中的高考成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个人志
三十年来考生际遇各不同
“如果没有30年前国家恢复高考,如果我没有赶上或没能参加这场考试,我的命运一定会是另一番模样。 ”
回想起当年考大学的经历,如今已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武斌仍十分感慨:“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也许是历代大学生中最奇妙的组合,一个最特殊的学生群体。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时候,在广大青年中压抑已久的热情、希望和企盼都汇聚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高考大军,出现了十届考生一同参加高考的前所未有的千军万马考大学的场面。而在少数有幸考上大学的青年中,既有来自工厂的工人、国家机关的干部,也有从农村来的知青、来自军营的战士,既有中小学的老师,也有应届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师生、兄弟姐妹乃至夫妻一同进考场、一同上大学的佳话。在我们的同学中,入学的时候最大的年龄已经有30多岁,他们的孩子都有上小学的,而最小的年龄还不满20岁。 ”
就是这样一批不同年龄、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带着各自的阅历、知识和对人生社会的体验和感悟,由于一个历史的特殊机遇走到了一起。这种奇特的聚合注定要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汇集成一条智慧之河。若干年后,就是从这批学生中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才,成为活跃在不同岗位上的知识先锋。而武斌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
1977年,我省有477939人报考大学,录取10844人,录取率仅为2.27%,正因如此,武斌那一代大学生无愧为社会精英,他们被称为“天之骄子”的确名副其实。如今,他们那一代人正是社会建设的栋梁。而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也一样获此殊荣。
1968年荣华出生在辽西一个小山村。荣华的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连初中都没读完就回家务农了。荣华读完小学时,班级50多个同学只有十几个上了初中,读初中时班级60多人,上高中的都不到10人,主要是农村家庭那时不太重视教育,农村教学质量也不高。 1984年荣华以优异成绩考上辽宁大学,荣华近70个高中同学也只有两人考上大学。那时也同样是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那时考不上大学也不像现在出路多,农村的只能回家务农。 1992年荣华工作4年后又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是教授。
1984年我省有考生126746人,录取24969人,录取率19.7%。是高考改变了那一代人的命运,让他们与时代一起成长。而扩招使更多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真切地感受时代的脉动。
“我考大学时已不像上辈人考大学时那么难了。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军万马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不同的是,我赶上了1999年的高校扩招,我们那年的高考录取率接近50%,我们班67个人有一多半上了大学。”今年大学已毕业四年的张天伟告诉记者,如今,他的大部分同学事业都已起步。去年他从某大企业辞职开办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他的一个梦想。 “虽然公司规模不大,只解决了5个人的就业,但也为社会作出了一点贡献。我们那一代人的命运得益于高校扩招。 ”
2008年,我省有近30万高考生,有22.95万人上了大学。荣华的女儿今年参加高考,他们班47人,有45人上了大学。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高慧斌采写)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