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连山 本报记者 郑有胜 高 刚
 营口船舶工业园
 营口船舶工业园
 盘锦船舶工业园生产现场
在辽河入海口,两岸矗立着分属营口、盘锦的两个船舶工业园(基地),同样面临着国际市场趋冷的严峻形势,但他们用各自不同的做法、相同的信心驱寒迎暖,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中熠熠闪光。
营口船舶工业园及时转舵
1月3日一大早,在位于辽河南岸的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责任公司,电焊班班长张涛领着手下的22名工人来到6万吨级的大型船台上,在严寒中开始了为5.7万吨散货船体分段制作的紧张工作,而在相隔百米远的两万吨级船台上,此时正焊花四溅,一艘6700吨多用途货船已被初步焊接出船只的雏形。
辽宁船舶工业园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成立比较早的民营造船企业,目前拥有两万吨级到6万吨级船台4座,年生产能力达50万吨,生产规模和效益十分可观。
“今年9月至11月,我们将有四艘货船交付给国外船东。 ”辽宁船舶工业园行政事业部部长吕永江说。不过,这些都是去年以前签下的合同。由于全球金融风暴正在通过航运和金融等领域向造船业渗透,辽宁船舶工业园自去年10月以来,已有4艘5.7万吨散货轮遭遇国外船东撤单,有5艘6700吨多通途货船合同无法生效,造船资金链出现断档。面对困难,该企业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把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海洋工程船、国内紧需的挖泥船和国内货船等作为今后生产的重点。
“我们将加强对国内外航运市场及船东状况和动向的关注,目前正着手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转变经营策略方面进行努力。 ”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凌德山认为,全球经济乃至船市的动荡走势,对有准备的企业来说反而是机遇。该企业目前已拥有法国BW船级社质量体系认证,眼下他们正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有意识地提高设计人员参与设计船型的档次,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记者了解到,辽宁船舶工业园从去年底开始便及时“转舵”,主动开拓国内市场,紧抓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给造船业带来的机遇不放。他们一方面从国内货船业市场觅商机。随着国家4万亿元基础设施投入规划政策的出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必要运输大量的石料、钢材等,货船无疑是运输主力军。目前该企业已南下长三角地区,积极接触南方船东,开发货船订单市场。同时适应海上石油资源钻探开发需要,瞄准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海洋工程船市场,目前已着手与辽河油田积极开展了合作洽谈。第三是针对国内紧需的河道疏淤状况,积极进军国内挖泥船市场。第四是利用自身现有设备和优势,积极同大型造船企业加强合作,开展配套加工业务。目前已同韩国STX集团签约加工船用板材加工合同,并将在船体分段制作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盘锦船舶工业基地 强势起航
擎天矗立的龙门吊,将一组组钢构件准确地拼接在一起;在宽大的船台上,“钢铁裁缝”们正迎着寒风在钢板间熟练地“飞针走线”。正值严冬,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呈现的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加速促进相关产业聚集,紧紧盯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放。目前,盘锦船舶工业基地已入驻项目101个,计划投资总额累计达701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57个,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入66亿元,宏冠船业、中石油海工基地等20家企业已投入生产。园区造船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已签订船舶生产订单7个,总计达46艘,其中已有5艘下水,2艘交付使用,另有19艘正在建造之中。
在辽宁宏冠船业有限公司,为德国TB-Marine公司签订的(4 4 4)艘1.65万吨Ⅱ类化学品船建造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2艘巨轮中,在船台上已见雏形的2艘巨轮预计在5月下水;已下水的3艘巨轮正分别在盘锦新建的舾装码头和山东、大连外埠港区进行舾装;其余的7艘现已开工建造。此外,韩国三善航运公司订制的两艘3.18万吨散货船也已进入分段合龙阶段。公司船台生产周期已排至2011年底。公司正提升与生产能力相配套的产量,增建5万吨船坞、海洋工程专用船台,向修造并举的方向发展,向海洋装备工程方向外延。目前,该公司的计划年造船能力已由建厂时的50万载重吨增加到100万载重吨。
在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海工基地,世界最大的HTV双体海洋吊装船正加速施工,不久前下水的中石油第一艘万吨油轮正在舾装。面对新形势,辽河石油装备制造总公司干部员工在保障辽河油区和中石油订单需求的同时,加速对海洋石油钻机、海上钻井平台和平台吊机的研发;主动出击,建立覆盖国内外的销售网络,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逆水行舟”,强势启航。今年,盘锦船舶工业基地确立了更高目标:34.6平方公里起步区实现“七通一平”,招商引资额实现200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实现120亿元,工业产值实现100亿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