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农民自娱自乐喜迎新春佳节 |
2009-04-30 |
|
新华网沈阳1月20日电(记者魏运亨)1月17日,也就是农历的腊月廿二日傍晚,辽宁省朝阳县北四家子乡谢杖子村的近千名农民涌到一个干涸的河床内,兴致勃勃地观看本村举办的第5届春节晚会。尽管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但穿着羽绒服、厚棉袄的老老少少仍不断被自己的三哥二姨在台上的表演逗得开怀大笑。
这场晚会的主办者兼总导演是29岁的谢杖子村农民陈贵波。小伙子现在经营着汽车客运,5年前,他和一群喜欢娱乐的年轻伙伴搞起了“农家春节晚会”。
谢杖子村相当偏僻,距离省城有300公里,距县城也有40多公里。记者在现场看到,舞台就搭在临近公路的河岸边。8盏大红宫灯高悬,帷幕是一幅巨大的彩色喷绘,上面写着“庆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谢杖子村春节晚会”。
3个半小时的晚会包括歌舞、独唱、小品、相声、戏曲和三句半等36个节目。据陈贵波说,节目的编、导、演基本都是年轻农民自己搞的,县、乡文化站的专业人员给予了辅导。虽然是“农家演出”,但报幕、音响等却有模有样,歌舞过程中时不时还有干冰喷出的特技效果。
在晚会现场,卖冰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卖花灯的人穿插其间。而大量的摩托车、农用汽车则显示着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的富裕。
像陈贵波这类喜欢自娱自乐的农村青年不在少数。记者18日上午到距谢杖子村2公里的唐杖子村采访,37岁的青年农民李春军正在筹办本村的“第14届乡村歌会”,依惯例歌会将在2月2日(正月初八)晚上演出。在一些人眼里,李春军有些“傻”:每年外出打工半年,加上家里种的4亩地,收入不过1万元钱,却每年自掏腰包几千元办起“乡村歌会”,而且一办就是14年。
“我这个人打小就好吹拉弹唱,十几年前结婚时没买彩电,但买了一台卡拉OK录音机,平时和朋友一起唱歌。”李春军跟记者说起“乡村歌会”的创办史,话语中有一些骄傲:“唱来唱去,大家感到搞一场比赛才有意思,这才有了1996年农历正月初八的第一届乡村歌会。”
谈起赔钱办歌会,李春军笑着说:“攒钱干什么?我就是图一个十里八村人的快乐。”
朝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傅长胜说,像陈贵波、李春军这样喜欢自娱自乐的农民,在农村可不是个别的。劳作了一年的东北农民,一般都借冬季农闲、特别是春节过年时放松一下。在朝阳县,光是农民秧歌队就有360多支,农民的业余剧团有7个。像长在乡哈拉贵村的农民剧团,足足演了60年不衰。“别看就几件乐器,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全本的评剧排演过170多部,当地农民可爱看了。”傅长胜感慨地告诉记者。
在辽宁省其他农村,农民新春文化活动进行得也是如火如荼。抚顺市望花区塔峪镇前二道村的唐革新等30多位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表演队这几天正免费为村民巡回演出。演出用的乐器、服装都是这些农民自己准备的,节目也都是大家编的,尽是农村事儿和农民的切身感受。
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认为,中国农民自娱自乐的天性缘于传统民间文化的积淀,缘于他们对生活的“知足常乐”。
中国著名的草根艺术家赵本山回忆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最早的艺术熏陶来源于自己的盲人叔叔。尽管当年家里很穷,但盲人叔叔豁达乐观,总是和村民一起弹三弦拉二胡。
青年农民李春军说:“以前艰难的日子都挡不住农民自娱自乐的天性,何况生活越来越富足的今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