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窑危房救助改造工程在南部山区悄然实施,首批8600户贫困村民已喜迁政府援建的砖瓦房——— 步入泾源县六盘山镇和尚铺村,一幢幢新建的砖瓦房尽收眼底。过去住在破旧土坯危房,正在新居整理院落的武耀文显得异常高兴,他做梦也没想到像他这样在全村最贫困的农户,这辈子也能住进崭新的砖瓦房。“我只花了很少的钱,就住进了这三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共产党真是我们贫困农民的贴心人呀。”武耀文一家,只是该村危旧房屋改造受益者的其中一户。去年以来,这个村在危旧土坯房居住的206家生活困难的村民都住进了政府援建的新居。
贫困地区居住在窑洞和危房中的39007户困难群众,时刻牵动着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心。去年,自治区贫困地区危窑危房救助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并将其纳入了全区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的重点工程。从此,一场每年筹措资金4500万元,救助改造8000至10000户危窑房,用5年时间切实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战役在贫困地区悄然打响。泾源和隆德两县的部分乡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排排由政府援建的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红砖瓦房拔地而起,8600户困难群众搬进了新居。正在建设中的泾源县六盘山、大湾等4个乡镇的8个村和隆德县的好水、沙塘等8个乡镇的10个村危房改造工程,成为了山村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隆德县山河乡王庄村是今年自治区安排的危房改造村之一。5月下旬,记者在这里看到,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一幢幢即将完工的危房改造房屋正在拔地而起。醒目的“松木椽子红砖房,百姓感谢共产党”的横幅,表达出村民的喜悦心情。这个拥有4个村民小组,295户村民的小山村,有40户人家的168人现在还居住在危房之中。在危房改造中,乡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危房改造和发展生产相结合,在改造中户户配置“三位一体”温棚,极大地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坐落在六盘山旅游景区一山坡下的泾源县泾河镇冶家村,去年7月19日遭受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全村130户741口人受灾,79户群众的住房成为特重危房。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县、乡、村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原地改造和移地重建相结合,除安排39户群众分散就地改造外,吸引40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经营实力的受灾村民,统一规划,集中移地改造,建设“农家乐”安居工程,引导群众开展旅游服务业,发展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在“农家乐”安居工程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排排漂亮的砖瓦房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筑工人正在进行庭院配套工程建设。正在填地和收拾院落的冶汉文是这个村危房改造中第一个受益者,他迫不及待,在房屋刚刚建成就搬进新居。望着新建起的7间砖瓦房,他动情地说:“政府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办了件大事,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我要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利用它来搞经营,发展经济,以后我家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了。”
由自治区民政厅制定的南部山区灾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使全区的危窑危房救助改造工程,始终坚持了“统一规划,突出特色,整村推进,分户实施”的原则,大多数山村在危房改造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本村实际,捆绑实施了种草养畜、道路绿化、沼气池建设、庭院改造、村庄环境治理等项目,一个又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新村庄正在黄土高坡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