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洋溢着澎湃激情。像一团火,燃烧自己,给别人带来光和热;像一本书,书写着大写的人生,付出无悔的青春!7月里酷暑季节,记者在宁夏见到这些投身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
支教支农的生力军
西吉县白崖中学有位来自厦门大学的志愿者孙朝武,放弃宁北城市工作,毅然到宁南山区支教。在学校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砖房里,几张课桌、一个煤炉、几块砖、几张凳子支起的木板,加上一盏白炽灯,便是孙朝武的办公室、宿舍兼厨房。学校缺水,孙朝武像老乡一样走几里山路去挑;冬天没有暖气,他向当地人学烧炕。利用课余时间,他走访了白崖乡十几个村、近百户人家和村里小学及教学点。担任初二班主任、数学老师的他,多次为特困生慷慨解囊;教学上,他结合生动的故事,联系日常生活来讲,非常生动。他教的学生在全国数学竞赛中取得佳绩,打破了白崖中学十几年来的纪录。
在兴仁镇一农户院落里,记者见到正在为牛羊注射疫苗的田海银。2005年6月,毕业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田海银,以志愿者身份来到海原县畜牧局兴仁镇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防疫站同事们说,海银从上班第一天起,就没把自己当外人!所学专业用不上,找来有关动物防疫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工作生疏,及时主动向老同志请教。防疫站的工作枯燥单调,每天不是在公路上设岗督查运载牲畜车辆进行检疫,就是到辖区农户家中做家畜疫苗注射和科普知识宣传。田海银连续两个月坚持24小时值班,和同事们一道,每天要对过往一二百有时七八百辆车进行消毒;夏天进行口蹄疫预防,他和同事连续4个月没有休息。
山西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王永波,去年7月来到宁夏。海原团县委调配他在兴隆乡人民政府做党委秘书。王永波主动申请到兴隆中学兼职支教。一个寒冷的冬天,王永波到3个贫困家庭进行了走访,想着还有一位同学的家一定要去,就又骑车30多里为他补课,晚上9点才往回返。天黑野外难辨方向,他迷了路,差点儿摔下深沟,后半夜才摸索着回到住处。可他还要接着完成乡政府文秘工作,第二天早晨5点又起来备当天课程。
红寺堡的年轻人
红寺堡——宁夏中部干旱带亘古荒原上崛起的移民开发区。2005年7月,一支大学生志愿者卫生服务小分队来到这里,基层卫生院所从此增添了欢声笑语,农户人家记住了这样一支外来的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来自山西的王茂军、白亮、郭红梅,还有来自湖南的湛云、杨琴和张贤江。
红寺堡开发区移民都是来自宁南山区。他们中拿几元钱看病的人有之,拿一叠钱舍不得治病买药的人有之,甚至有身无分文来看病的。小小乡镇卫生院,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群体。志愿者们没有令他们失望。一天,一位叫湛云的志愿者出诊12次上门诊治一位苯妥英钠中毒的老太太。病人因多种原因导致无法转往上级医院,志愿者们把心电图机、洗胃机、氧气瓶等设备都搬到了病人家里,为病人洗胃、灌肠、吸痰、导尿,病人便秘,湛云亲手给她掏大便,令患者和家属十分感动。
石炭沟卫生院旁有个石料场,经常有人在采石时被砸伤,几名志愿者常顾不上吃饭,争分夺秒给伤者处理伤口。有的患者来的时候没带钱,志愿者们就拿自己的钱垫付。
工作中,志愿者们学会了体贴人,用装满热水的液体瓶缠着输液管,好让进入病人体内的药液不再冰冷,减少了冷液体对病人的刺激;天冷或病人不便外出,他们上门服务;生活中,他们学会了用泥将炉子筑成底大口小的形状,好让火的抽吸劲更大;休息时,他们喜欢到农户家走走,和农民交流;到了晚上,几个人围在一起互相交流处理病人的经历体会、听听音乐。
一位志愿者在日记中写道:“我将服务期限延长为两年,愿意为老百姓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自己的力量是微薄的,但千千万万志愿者关心西部的‘成长’,红寺堡的繁荣发展指日可待!”
《人民日报》 ( 2006-08-03 第1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