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为挖掘民间口传心授的基础性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日前,泾源县采取多种措施保护非文化遗产中的踏脚舞。
踏脚舞是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也是一种集娱乐、舞蹈、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民间艺术,2005年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近年来,由于踏脚舞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并相继离世,年轻农民大都外出打工或忙于经商、务农,导致继承者青黄不接,踏脚舞面临失传、灭绝的危机。为保护这种世界独有的伊斯兰文化舞蹈艺术,泾源县组建了以当地文化骨干为主、吸收区内外专家和大专院校教授为成员的专家指导组,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积极普查抢救,为100户踏脚舞传承人发放危房改造资金30万元、扶贫牛100头、救济粮2万公斤等,并为800名传承人购买了医疗保险,对15名70岁以上的老艺人进行了不定时监测保护,以便发现困难及时解决。
在对踏脚舞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与踏脚舞共同出现的许多文物资料,如民族生活器具、娱乐物品等,先后征集出国家保护文物400多件,民间手工艺品4类18个品种,并推荐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利用。在对踏脚舞套路的调查中,发现踏脚舞原有36路动作,而该县内目前的传承人只会4路动作。为此,调查组寻访到一位已经迁出泾源县的84岁、熟知10多路动作的老艺人,获取了12路踏脚舞基本动作。根据普查情况,该县开始逐步在各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踏脚舞保护课程,目前泾源一中、城关一小、园子学校已成立了踏脚舞表演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