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才是第一资源,地处西北的宁夏,人们像渴望发展一样,迫切渴望着人才。
“一把手”亲自挂帅抓人才
“宁夏缺资金,缺技术,但最缺的还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多种场合提到这句话。
2003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陈建国担任组长,亲自抓“第一资源”。他说:“要在认识上高看一眼,像重视水土流失那样重视人才流失,像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那样创造留人环境。”
2004年3月,自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自治区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合并,16个区直部门为成员单位。之后又根据工作实际和需要,增补自治区党校、总工会、工商联、妇联、团委等8个部门为领导小组新的成员单位。各市、县(区)也都迅速调整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设置。全区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创造适宜的“人才生态环境”
实施人才战略,制度建设是关键。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先后出台了30多部人才引进、培养及人才资源配置的政策法规,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备。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观念上的突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治区成立了高级专家联合会、博士协会等团体,多方式凝聚高层次人才。
自治区财政专门设立了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目前已增至近1000万元,同时,还设立了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自治区党委在人才政策上对民营企业平等开放,一视同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每年组织一批民营“企业之星”高层次人才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培训考察。自治区人事部门打破常规,积极创造条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提供服务,自2003年开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以来,已授予1万多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同时,自治区还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基地,为优秀人才创业提供平台。
“人才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有效遏制了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被动局面,一些地方和单位还出现了人才回流的可喜现象。
完善奖励机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
科技特派员杨奇博士始终难以忘记站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幕。
去年5月召开的全区科技大会上,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称号,重奖20万元。和杨奇站在一起领奖的还有被授予2005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的孔繁元,被授予重大科技创新团队奖的张创奇等,他们分别获得30万元的重奖。
对科技创新一线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奖的同时,那些在车间班组中默默奉献的一线工人和在田间地头耕耘的农民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去年“五一”劳动节前夕,彭发荣、吴作斌、文孝珠三位奋战在一线的工人,因为其在企业自主创新、增加效益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被评为自治区首批“金牌”工人,并分别予以10万元重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9月,我区又首次表彰了50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去年12月12日,我区有一批特殊的旅客从银川出发,到海南、云南进行为期10天的休假考察,他们是20名在生产一线有突出贡献和显著业绩的技术工人和15名农村实用人才的优秀代表。这在全区是第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区已举行三届科技奖励大会,先后有10人分别获得20万元至50万元的重奖。2005年以来,自治区已向应聘在宁工作的14名外国专家颁发了 “六盘山友谊奖”。
目前,我区已初步建立了以科技重奖、哲学社会科学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313”人才、“六盘山友谊奖”、“自治区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政府奖”、“宁夏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奖”等政府激励为导向,以各系统各类别自主激励为主体的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机制,各类人才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全国首创“一上一下”,破解人才结构性难题
人才资源结构性浪费和短缺并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用好、用活现有人才,是当前我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自治区党委积极创新,采取了“一上一下”相结合的做法,破解人才资源结构性浪费和短缺并存的问题。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从各市、县(区)选派一批具有培养前途的专业技术人才“上来”到自治区和银川市相关部门,并指定优秀专家实行“一带一”导师制的“基层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有16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得到了强化提高。
从去年开始,自治区人才办选拔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对口组建面向自治区重点产业和各市、县(区)的33个专家服务团、各行业专家300人,以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下去”到基层、到生产、教学、科研一线开展决策咨询、科技合作、技术指导等服务,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被誉为“不走的高层次专家队伍”。
此外,我区还通过推进团队建设、人才高地建设等,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载体,加大人才工作为自治区中心工作服务的力度。
盘活了人才资源的宁夏,必将在“人才强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