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十种关系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南京晓庄学院院长 王尧
创建和谐校园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大学领导者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求各个大学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以下十个方面论述如何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外部环境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它身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大学又像一个小社会,它的正常运转涉及到方方面面,它比其他社会组织更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特别是需要有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大学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正确处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校园和谐的外部环境需要大学本身的积极努力。大学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主动地、创造性地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和科学教育事业服务,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建和谐社会。大学必须坚持开放办学政策不动摇,专业建设要瞄准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研究要跟踪发展需求,各项工作都要努力满足人民需求。大学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服务中求生存,在贡献中求支持,即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总之,有为才有位,有特色才有形象,有支持才有发展。大学只有在自身的不懈努力中才能争取到更大、更多、更好的办学资源,才能创造更和、更善、更优的办学环境。
二、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发展秩序
在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的今天,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正在逐渐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祖国的新一代不仅要上大学,还要上好大学;不仅要有文凭,更要有水平;不仅要学历,更要有能力,有市场竞争力。所以,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将是今后高校的主要竞争目标,毕业生的质量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竞争力,以质量求科学发展。大学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并以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的优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大学办学要有一定规模,要有与大学类型相匹配的专业数量,要有与同类高校相适应的学生规模。没有一定规模,就没有形象,就没有地位,就没有效益,也缺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量,但要进行科学地规划论证,确定适当的办学规模。特别是规模发展不能以长期牺牲质量为代价,否则就得不偿失,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发展规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就业为牵引,以市场为导向,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发展规模的同时必须要加大投入,完善配套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必须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强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只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充实,管理工作不断改进,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不滑坡。
总之,既要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机遇适当发展规模,同时又要紧紧抓住质量生命线不放,形成教育品牌。二者要和谐发展,良性有序,最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正确处理结构与效益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发展格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结构上还存在矛盾,国家正在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如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增加应用性人才培养,适当控制本科与研究生增长速度等。每一个大学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结构合理化的问题,结构的确立与调整要建立在学校本身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这既要考虑专业、学科点的分布与扩张,又要考虑有关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相互支撑,特别要注意培育学校的专业特色,兼顾好规模、结构、效益三者的关系。
办学效益是当前任何一所大学都要考虑的,它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是计算投入与产出,计算办学成本与办学收益。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的经济效益必须要高度重视,公办学校更是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社会效益主要是考虑就业率,考虑社会需求,这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前提,也要重视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和学校本身的社会服务职能。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办学效益观念,要认真专题研究各个专业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要重点研究新建专业、民办专业和联办专业,要有个长远的规划。 要正确处理结构与效益的关系,就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结构的畸形,同样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结构合理而忽视学校的实际困难。
四、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创新精神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需要传承与创新。任何一所大学,特别是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名校,也需要传承与创新。但传承与创新,又是天生的一对矛盾。如何处理好这对矛盾,将传统与现实很好的结合起来,将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般来讲,传承是继承和弘扬前人创造的优秀的文明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传承不是墨守成规,更不是一切照抄照搬,它要赋予原有的思想以新的内涵,赋予原有的形式以新的内容,它是扬弃和提升的统一。创新是在充分汲取原有成果中先进养分后,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发展和新形势,做出的新的分析、判断和抉择。创新不是否定过去的一切,也不是只做原地徘徊的形式变幻。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创造出更加丰富、更具时代特征的实践形式和内容。只有这样,才是真传承、真创新。
五、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学术体系
大学教师不应该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学者型的教师,要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学相长,教师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反哺到学生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学术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这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条极好的途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在这个方面有学科优势,较容易找到结合点。即使是对在社会实践中或学科理论前沿中提出的课题进行研究,也需要研究者对相关学科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有较独立的创见,这种研究过程将极大地丰富教师的学术素养,开阔教师的眼界,必将使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从容把握,既能居高临下,又能深入浅出;既能与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又能告诉学生创新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科学研究与教学不冲突,也不矛盾,它是教学的营养源,是提高教学水平的蓄水坝,是提高大学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现实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借口教学忙,没时间搞科研;或者说只要提高教学艺术就可以当个好教师,科研可有可无;或为了评职称,东拼西凑一点东西,不把继续学习、深入研究当作终身教育提高的需要,不把提高学术素养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这样的教师不符合大学发展的要求。二是借口科研忙,没时间备好课上好课,瞧不起教学。为科研而科研,忘记了自己作为大学教师的身份和岗位职责,将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这也是可怕的倾向。熟知,即使是当代的各类研究所,也都承担着大量人才培养的任务,作为大学教师就更不能舍弃本职。
六、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教学理念
曾经,在大学里教师只管如何教授而不管学生怎样学习,学生也只顾还原教师输出的本钱,而不知应该付息,教与学严重分离。结果,教师责怪学生不努力,学生抱怨教师不尽心,进而教与学成为了一对矛盾,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过程。教是为了学,有学才有教。教学从来不是单一活动。对教师而言,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方法,要实施启发式教学,即让学生明白如何获取知识。古人云:“授人以鱼,只解一炊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不仅要阐述已知结论,更要讲解研究过程,告诉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精神,挑战精神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要训练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优良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对学生而言,不能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仓库,要知道学习的过程主要是掌握方法的过程,听课的过程主要是借鉴教师治学方法的过程,做作业的过程主要是实践方法的过程。多年之后,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将有大部分老化掉或淡忘掉,但学习方法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意识,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更多的方法,要懂得自己如何去探求真知。因此,教与学应该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有机统一。
七、正确处理机关与院(系)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管理机制
协调的机关与院(系)关系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上下要一起来推倒机关与院(系)之间无形的“墙”。机关要积极主动为院(系)的教学服务,院(系)要积极主动为机关的管理与服务提供思路。各个机关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对基层负有指导、协调、咨询、服务职能,不能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不能做“衙门”。机关要与基层院(系)平等对话,友好协商,一起研究和解决问题。基层院(系)是学校人才培养基地,是教学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负有大量的教学、科研、教育、管理任务。但各个院(系)既要认识到自己有相对独立的一面,也要认识到全校统一管理的一面;既要结合实际办学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也要遵守学校宏观的方针政策,不能搞“独立王国”。同时,各个院(系)要积极地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意见和建议。
各个机关与院(系)都要有全局意识,要深刻理解全校一盘棋,要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一起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八、正确处理师资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大学作为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动态系统。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化体中,正是凭借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不同脉络理路的学科专业才得以相依并存,不同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才可以融合汇聚,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才能够和谐相处,这些充分体现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征,使校园文化充满“包容、大气”的特质。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原则,要广纳贤才和扩大师资来源。大学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加大资助力度,施行有关奖励政策和提供培训支持。引进人才要坚持围绕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急需引进学术带头人。在引进人才方面,既重学术水平,也重思想品德;既重历史,更重现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各方面人才都能人尽其才,让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都能积极为学校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获得应有的地位和报酬。
九、正确处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育人途径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要以“两课”为主渠道,以政工人员为骨干力量。但只此还远远不够,必须“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我们要把所有的课堂变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让每一位教师都来关心大学生的成长。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方面,各科教师的专业教学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纯专业教学是不存在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一位教师分内的职责。各科教师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明晰自己的责任和学习的意义,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这又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二者不可分隔。它们交融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十、正确处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构建校园和谐的发展战略
专业建设是学校根本性的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中永恒的主题。各个大学都要加大投入,集中全校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特别是要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建设一批示范专业,要加强内涵与特色建设。新办专业要做好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的调研,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全面而慎重论证。传统老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上加大研究与改革力度,要走出新路子,创造新特色。原有的特色专业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彰显特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如何提高竞争力和社会声誉。 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是强校的必由之路,是建设高质量大学的关键。有一流的学科才有一流的学校。学科建设是学校的关键性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有选择地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建设,形成一定的学科链和学科群,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地位。在学科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学术队伍的组建和研究基地的发展。
专业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学科建设成绩强化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专业做优做强。学科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专业建设集聚人才,争取资源,扩大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学科建设构成了专业建设的环境,为其提供高水平的教师、教学与研究基地和包含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内容等。可见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的质量,而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因此,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二者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共同发展的关系。
注:本文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刊《高教领导参考》,2007年第19期(总第350期),19—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