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原“教育移民”掘开旱塬希望泉 |
2009-04-30 |
|
每花1元钱,来自当地的收入只有5分——— 素有“5分钱财政”之称的海原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奖励在教学中贡献突出的老师和校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记者为海原在应试教育中所做的努力深深动容:让三分之一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走出家乡,海原县的“教育移民战略”正在掘开旱塬希望之泉。
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增收渠道狭窄……这些老生常谈,依旧是旱塬群众挥不去的阴霾。加大投入办好教育,让当地孩子通过考试走出大山,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也是海原的出路。“今年我们召开了四套班子领导参加的全县加快教育发展大会,决定每年拿出50万元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中卫市委常委、海原县委书记张存平告诉记者,“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带动学校教学质量上台阶,为广大学生通过读书改写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日前,海原县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海原县每年约有6000人参加中考,录取率只有50%;约有2000人参加高考,仅能录取500人左右。“跃龙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落榜的学生到哪里去?通过“教育移民”提高GDP的思路能否成功,落榜生的安排是关键。海原县教育局负责同志告诉记者,职业教育撑开了海原县“教育移民”另一片天空。海原县已经连续3年获全区高职院校招考 “冠军”,他们唯一的职业中学“富得流油”;海原县还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受益面,今年,仅通过宁鲁联合办学项目,就将2000多人送到了山东的职业学校进行培训。
记者采访中发现,通过发展教育改变海原面貌的观念已烙在了当地人心里。该县贾塘乡黄坪村农民王学忠说:“就连出去打工也是有技术的吃香,考上大学闯出去的娃娃们就不用说了,只有离了这坨土疙瘩,才算是真把穷根拔了!”
编后 对一个地方来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一个人来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海原县没有让学生们都去“跃龙门”,而是立足抓职业教育,扩大教育受益面。当用知识来“拔穷根”的观念深入人心,离“拔穷根”就真是不远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