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处西北、经济不甚发达但不甘落后的首府城市;一个将煤化工作为优势特色产业且要打造成“最适宜居住”的城市。面对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迎头赶上这样一个现实,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天蓝、地绿、水清、城净、居安宁”?银川市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力求突破这一难解的矛盾。
在银川市代市长王儒贵所作的1.6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无论是对过去四年的回顾,还是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以及2008年的工作部署,“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万元GDP能耗”等有关“绿色”概念的词汇不胜枚举。
在回顾过去四年的工作时,王儒贵讲道:“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位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前列。先后荣获全国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自治区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唐徕渠环境综合整治’、‘银川湖泊湿地恢复与保护’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报告》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粗放型增长的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实现到2012年末,基本建成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强化经济发展的“绿色”概念是必然的选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这样一组指标要求:
———到2012年末,万元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10%;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
———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5个,创建资源节约型生态示范县(市)区5个,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单就2008年而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万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2.5%”的预期目标。为了能够完成这一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诸多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提高设备和技术的投资比重,技改项目的实施数量,并明确要求,“所有造纸企业建成碱回收装置,燃煤电厂全部上脱硫装置”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两句话:“严把项目审查关,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前一句的核心应当是“控制”一词,而且是要主动地去“控制”;后一句的核心则是“选”,同样也需要主动出击。从中不难看出,对于今天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银川而言,尽管完成“20%”和“5%”两个指标都有相当的难度,但银川市的决心可见,银川市的作为可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