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蒙古语意为“红色”,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柴达木盆地东部,建县于1959年。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土地丰腴、气候宜人、人文景观奇特、民族风情浓郁,素有“海西小江南”的美誉,是海西主要农牧业生产区之一。全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东西长216.9公里,南北宽112公里,现辖4镇38个行政村,总人口近4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撒拉、藏、土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地区。 tujian.org
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60载的风雨历程,乌兰迎来了建县50周年。50年来,全县各级党组织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柴达木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与和谐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在高原戈壁创造了开发乌兰、建设乌兰的辉煌业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信心图发展,凝神聚力解难题,乌兰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富裕文明和谐新乌兰建设快速推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建县初期,乌兰经济主要以自给半自给的农牧业为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牧民生活贫困。建县50年来,全县各族群众积极投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经济实力作为根本任务,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739万元增加到7.99亿元,增长41.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42元增加到20847元,增长79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063万元增加到3924万元,增长1.9倍;工业总产值从329万元增加到14.4亿元,增长437倍;农业总产值从1030万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14.5倍。全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个生机勃勃、独具魅力的新乌兰展现在世人面前,已成为柴达木盆地一朵奇葩。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单一公有制经济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方向的转变。农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特色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打造形成了柯柯至希里沟特色农业走廊,1.7万亩优质油菜、8000亩枸杞园、5000亩马铃薯和牛养育肥、奶牛养殖、仔猪繁育等一批特色种养业示范点初见成效,30万亩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培育发展了高原、藏源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公司 农户+基地”订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新突破,延伸了农牧业产业链,农牧业逐渐由自然经济方式向设施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循环工业屹然崛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着改革创新的程度。“十一五”期间,乌兰县坚持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提高发展能力的战略重点,按照柴达木循环经济“一区四园”的总体布局,紧紧围绕乌兰工业园建设,着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煤焦化、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盐湖化工、煤化工、盐煤化工、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GDP总量的71.3%,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在加快煤焦化、盐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风能、光能、土地等优势资源,今年成功签约总投资800亿元的茶卡500万千伏光伏并网发电、总投资25亿元建设乌兰5万千瓦光伏发电和茶卡5万千瓦风能发电等项目,这对我县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0年来,依靠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4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事关乌兰长远发展的交通、能源、水利、农牧、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330千伏送变电工程顺利建成运行,750千伏送变电工程纳入近期规划。新增乡村通车公路里程687.6公里,改造境内109、315国道及省道197公里。县城街道实现“四纵四横”,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成效显著。4镇广播电视接收和公路运输实现“村村通”,覆盖率达到了90%。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乌兰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高投入期,前三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5亿元,超过前47年投资的总和,初步形成了利用国家投资、引进外部资金、依托市场融资、鼓励集体和个人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全县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稳妥地对经济体制进行了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经历了从农村牧区改革到城镇改革、从单项改革到综合配套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三大转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农牧业经济体制全面建立;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党政机构、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各族群众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逐年提升,呈现出数量增多、项目增多、投资增多的良好态势,庆华煤化公司、友明盐化公司、柯盛盐化公司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纷纷涌入乌兰投资兴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tujian.org
和谐社会稳步推进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新乌兰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重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真正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两基”目标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职业教育迈出新步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农牧民参合率从2005年的93.42%提高到2008年的96.52%,参合农牧民医药费补偿比2005年为30.46%,2008年为42.59%。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8年人口出生率为9.58‰,计划生育率为97.69%,曾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红旗县”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有效保障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快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扶贫开发,有效地保障了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一大批异地调庄移民人口得到妥善安置,并开始由温饱走向富裕。始终把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让群众真正富起来做为首要任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2008年整合各类资金1097万元实施托海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88户村民彻底改变了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现状,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生活条件明显提高。着力改善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难问题,新建廉租房140套,450套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250套廉租房项目正在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5741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730人,参保率82%;稳步推进农村牧区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共有农牧民6466人参保,参保率58%,共收缴农牧民养老保险420.69万元,发放养老保险金108.64万元,发放率100%。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新型市场格局初步形成。5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县各族群众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工资收入达到33982元,较1978年增长3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2元,较1978年增长18倍。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和干部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军民共建、企地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发展,目前已创建全国、省、州、县级文明单位286个。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落实普法和依法治理规划,稳步推进依法治县进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乌兰”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07年被授予全省“平安建设达标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50年来,全县各族群众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休戚与共,携手并进,谱写了民族团结发展的壮丽诗篇,结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丰硕果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一主线,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拓宽识人选人渠道,加大公推公选干部力度和干部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后备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了基层组织设置,积极探索推进“村居联建”、“村企联建”、“村村联建”等组织设置新模式,构建了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进企地共建和城乡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不断探索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新途径,实现城乡党组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紧紧抓住资源整合和社区服务这一核心,在各社区支部成立了党员服务站,组织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服务,完善了社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共驻共建的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完善了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扩大了党内民主,落实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配置科学、程序严密、措施完备、制约有力的权力运行和管理监督机制,推进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着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县现有各级党委、党组15个,是建县时的2.2倍;党支部133个,是建县时的3.5倍;党员2117名,是建县时的4.3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坚持不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持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个人投资工资化工就业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