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滨海新材料园明港老闸(广利港对岸),正在向渤海[BoHai]排放“酱油色”的化工污水。
2011年3月13日,记者在隶属与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滨海新材料园明港闸附近水域看到,来自该开发区[KaiFaQu]多家化工类企业的工业废水,正通过已经废弃的明港老闸直接流入渤海[BoHai]中。 记者看到,该水域自黄河路向南有4000余米,宽度在30米左右,中间虽有几处被土坝截住,但均有涵洞将其连接,里面的水俱已呈暗红色,并夹带有刺鼻的气味。据了解,该水域的水均来自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滨海新材料园的多家化工类企业。 据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环保局监察大队王博队长介绍,这些废水来自东营市滨海新材料园内的化工类企业,材料园区的污水处理厂亦尚未建成。 对于记者所说的工业废水,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环保分局盖局长表示,水质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排水管道内的铁锈所致,企业排水之前在企业内部已经进行过污水治理。 盖局长同时表示,该开发区[KaiFaQu]的污水处理厂尚未建成。 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WuRan]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防治污染[WuRan]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这一规定在我国环境立法中通称为“三同时”制度。它适用于在中国领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含小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WuRan]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和自然开发项目。 据了解,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成立于1992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KaiFaQu]之一,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记者发现的排污口,所排放的正是该开发区[KaiFaQu]滨海新材料园化工类企业所排放污水。 附近负责抽水的东营新凯电机有限公司的员工告诉记者,他们是被经济开发区[KaiFaQu]相关单位花钱雇来抽水的,四个电机同时开工,每天抽水7个半小时,至少数万吨废水均此直接排到渤海[BoHai]之中。 渤海[BoHai]素有“天然鱼仓”和“海洋公园”美誉,近年来,随着陆源污染[WuRan]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渤海[BoHai]正日渐失去她美丽的容颜,污染[WuRan]程度连续多年位居四大海区之首。面对国家和环渤海[BoHai]各省市采取的各种治污措施,渤海[BoHai]污染[WuRan]防治似乎成为了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近几年,包括中国国家海洋局、国家审计署等部门,对渤海[BoHai]污染[WuRan]调查数据显示,陆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现象有增无减,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渤海[BoHai]沿岸减排压力尤为突出。 今年两上,政协委员孙太利提出,渤海[BoHai]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内海,渤海[BoHai]湾沿岸是典型的淤泥质缓坡海岸,渤海[BoHai]湾又是渤海[BoHai]中的滞缓区,陆源排放的污染[WuRan]物极易造成滩涂和近岸海域的严重污染[WuRan],如不加快治理将严重制约渤海[BoHai]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国家要求地方政府及企业采取措施保护渤海[BoHai],但这片海域的污染[WuRan]程度仍在加剧。当前,环渤海[BoHai]地区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污染[WuRan]加剧暴露出的实质性问题,是环渤海[BoHai]地区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和执政行为,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去甚远。 (编辑:SN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