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目前最大的专利信息库昨天在沪开通,其容纳的专利数据文献达到了惊人的5300多万条,将成为推动上海本地和周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金库”。
“金库”的标准名称是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历经3年、由上海市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建成,通过www.shanghaiip.cn的网址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免费开放。除了专利文献数据,它还包括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知识产权诉讼案例、专利交易数据等丰富内容。成为注册用户后,企业还可以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专利管理信息系统。据透露,这个平台还将逐步增加商标、版权等内容,提供更完整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铁军出席开通仪式。
由市政府出资3000多万元,网罗5300多万条专利数据,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巨额投资和“免费使用”,充分显示出上海通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自主创新实力的决心。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言。但如何用好却是一门大学问。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显示,全世界90%以上的新技术都出现在专利信息中,如果充分运用专利文献,就可以在研发中节省40%的经费和60%的时间。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价值,就蕴藏在这两个“%”之中。
想省下时间和经费,首先就要避免在无意中踩上“专利地雷”。这方面,中国企业吃的苦头实在太多。上海专利信息平台正好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雷区图”———目前,全世界已发布的专利文献总数约为6500万条,而国际上大部分的高水平专利数据库,一般只收纳了专利申请最集中的所谓“七国两组织”的2500万条专利文献,而上海专利库的数据来自近8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总数达5300多万条。
不“踩雷”并不意味着非得绕道远行。借助“雷区图”,企业完全有机会找到捷径,踏出别样的“创新舞步”———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是专利信息库的首批集团用户,总裁陈平表示,在某项研发中,他们检索了国内外专利文献,最终在严密的专利壁垒上找到了空隙;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有意识地选择了国外某公司的基础专利,通过再创新,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形成了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也许有人会觉得“避雷式创新”有些被动,其实上海的专利信息平台还是一台“情报雷达”———只需按照自己所在产业门类,输入一些关键技术名词,但凡有竞争性专利获授权或公开,系统就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页或短信发出预警;此外,以5300多万条数据为基础,企业利用平台自带的工具软件,还能获悉某个专业技术领域的研发趋势,在战略上做到“先知”。
上海的专利数据库并非是第一个,此前,部分大企业已自行投资,在自己专长的领域建立系统;但因为耗资巨大,非一般单位承受得起,如上海电气集团为其知识产权工作站的软硬件建设投入数百万元。因此,专家表示,上海推出免费的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中小企业,特别在如今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其雪中送炭的价值更为凸显。
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建军表示,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开通,只能说是搭建起了一个高质量的“硬环境”,要用好它,还需要大量社会中介组织参与提供更深入、更个性化的知识产权深度服务,营造“软环境”。
可以预想,如果上海能以这个专利库为依托,形成一个高度发育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本地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活动将获得极大的助推效应。
tujian.org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