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批老字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功转型,显露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的“东山再起”揭示了老字号的“新生态”。
核心技术凝聚“向心力”
毋庸讳言,现在众多老字号都处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两极分化状态,缺乏现代技术或高新技术,是一些老企业走向衰亡的“死结”,但有些老字号却牢牢掌握核心技术而“左右逢源”。有82年历史的恒源祥有12家子公司和技术中心,并组建了由近百家特许加盟生产企业和8648家特许加盟经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恒源祥联合体。去年市场销售规模达到57亿元。为何“恒源祥”三个字会对这8000多家企业产生如此强大的“向心力”?关键在于恒源祥手中握着一批核心技术,近5年来每年投入2000万元经费进行科研攻关,“恒源祥”品牌价值达到94.58亿元。
近日,一尊重达108公斤、高约88厘米的千足金鼎———《静安佛鼎》亮相上海珠宝展,尽管还未竣工,却已引来大量观众。这尊精美绝伦的金鼎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等一批能工巧匠,用名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心打造。但尖端技术不能只做“象牙塔”中的摆设,老凤祥通过石蜡浇注、电铸成型等现代技术,使大师的高超技艺在产业化过程中“拷贝不走样”,一批批美轮美奂的首饰大步走向市场,成为老百姓消费追逐的热点。去年老凤祥的首饰销量近90亿元,核心技术使他们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硬挺”向“软挺”转变
亨生西服的董事长蒋大龙说,过去上海老字号西装讲究“硬挺”,而现在却要“软挺”,那种硬而不活络的式样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潮流。于是,他们对老西装改型,西装面料采用超100支的高支毛料,软挺西装舒适、轻盈,同样挺刮,适应夏季时公务和商务活动,在市场上别树一帜,由“硬”转“软”的变革,实际上是老字号与时俱进商业理念的跨越。他们还运用网站进行业务推销和服装预定。
老字号的“出路”在于创新,对传统产品从材质、款式、包装,进行全方位的“变脸”。豫园商城小商品公司制作的筷子既有龙凤呈祥对筷、清明上河图、金陵12钗等传统题材的礼盒,也有用黑檀与德国银镶拼的“混血儿”,形成了20多个大类,千余种筷子的“筷子王国”,筷子“礼品化”,销路大开。
优势在集聚中升级换代
老字号的式微也与它们“独木难支”的商业布局有关。近年来,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通过调整商业布局,使老字号在集聚中实现升级换代。今年,经过改造后黄浦区的云南路美食街和福建中路“中华名品街”、静安区的陕西北路服饰一条街全新亮相,这些街区都以老字号为龙头,优势在集聚中显露。黄浦区杏花楼集团投资4000万元,重点推进云南路美食街改造,集中了洪长兴、德大、五芳斋等9家老字号企业,今年营业收入将超过9000万元,比改造前翻两番,创造了明显的经济增量。
黄浦区是上海老字号最为密集的区域,区商务委主任朱登和说,区内现有55个品牌企业,去年销售241.8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26家中华老字号企业销售166.6亿元,增长33%。黄浦区已经连续用3个“三年计划”扶持老字号创新发展,最近3年,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老字号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每年300万元的扶持中华老字号企业向外拓展专项资金,鼓励科技创新和向外拓展。他认为,民族的才是国际的,在商业结构调整中,不能只顾引进,一定要给民族品牌,尤其是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预留足够的“空间”,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要建立中国的“牛津街”、香榭丽舍大道,就要靠自己民族品牌的崛起。
上海老字号正在以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实力,老凤祥、恒源祥、杏花楼成为全国性“龙头”,童涵春、吴良材等位居行业“老大”,还有18家老企业走向海外,其中南翔馒头店在海外建立了13个分号;豫园在德国汉堡“拷贝”中国园林。最近,杏花楼集团和豫园分别中标上海世博会的餐饮,将分别经营6000平方米和5000平方米的区域,为上海小吃和中国民间风味亮相世界“鸣锣开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