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南路南浦大桥桥下的“南师苑”小区,居住着一位市南中学的退休高级教师,她双腿残疾、行动不便,要拄着双拐走路和用残疾车代步。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全国自强模范”等数十项全国、上海市和黄浦区的各种荣誉。10年来,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把全部精力和心血用在为残疾人子女“智力助残”上。她就是上海市肢残人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黄吉人。
教师岗位辛勤耕耘42年
今年65岁的黄吉人出生在四川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在1周岁半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双下肢瘫痪,留下终身残疾。
她直到12岁才会走路。当时她就读于蓬莱区爱群小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两年后,黄吉人顺利考入市八中学。高三毕业时,她一心希望像父母一样做一位人民教师,高考的第一志愿填报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却因双下肢残疾不能参加高考。
这时,她原先就读的市八中学,因为知道她学习优秀,便请她回去做代课老师。她就跟一位老教师学习,做了一年的代课老师,后来又到一所民办中学做正式教师,其间辗转了好几所学校,最后在市南中学工作直到退休,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42年。
穿针引线办英语辅导班
黄吉人老师发现,很多残疾人家庭生活清苦,家长既无学历,又没有劳动力,只能靠微薄的低保生活,把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但当子女遇到学习问题,他们又无能为力。
培养好一个人才,将改变一个贫困家庭。黄吉人老师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残疾人家庭的孩子用知识来改变命运。1999年6月,黄老师得知上海外国语大学97级国际经贸学院的学生有意“智力助残”,她和残疾朋友们一起穿针引线,请大学生担任老师,由区残联、肢残人协会和市南中学联合举办了“希望新概念英语学习班”。这是申城第一个义务为残疾人子女服务的英语辅导班。
这个黄浦区“智力助残”团队,是由市南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区残联等14家单位组成的。他们有的提供经费,有的派出志愿者任教,还有的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年和今年,上海市残疾人基金会共向这个“智力助残”团队资助了10万元。
现在,这个团队又开办了为初二学生举办的三个“希望新概念英语学习班”、“初三爱心辅导班”,针对高中生的“巴斯夫英语口语班”和“高中爱心辅导班”等6个义务辅导班。还有103个残疾人家庭接受大学生和研究生和高中优秀学生的上门义教。9年来受助达2300人,参加的志愿者共4800人。
助残疾人子女圆大学梦
孙圆的母亲是一位视力残疾人,父亲因单位倒闭而失业,家庭生活十分艰难。虽然她每天苦读到深夜,可学习成绩始终不见起色,很想进辅导班,但昂贵的学费又让她望而却步。黄吉人得知后,让孙圆参加了辅导班,经老师精心辅导,她如愿以偿考取了区重点市八中学。高考前,黄吉人又委派上海大学的两位大学生,利用双休日上门为孙圆作义务辅导,还请市南中学教师王娜给她“开小灶”。孙圆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孙圆考取了天津商业大学。寒暑假回到上海,孙圆主动和黄老师联系,也要为残疾人子女义务做家教。
今年48岁的残疾人王金萍下岗已整整10年,每月的生活仅靠丈夫1000多元的微薄收入维持,他们的儿子小陈在初一到初三参加“智力助残”各种辅导,去年中考四门课考出了599.5的高分,被市重点南洋模范中学录取。全家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市残联领导,赞誉黄吉人老师的热情关心和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