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上海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百色市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电子眼"首度上阵全程监控 7万余申城考生开始高考
2009-06-10

  今天,一年一度的秋季高考大幕拉开,7.38万名考生步入考场。记者了解到,本市首次安装在3个区80余个考场的“电子眼”“悄然上阵”,场内的所有情况通过远程传输系统传输到高考指挥部。教育部、市教育考试院可以对试点区内部分考点的保密室和考场“一目了然”。

  “电子眼”不会影响考生

  根据教育部考试指挥平台的建设要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今年率先在普陀区、闵行区和金山区部分考点试点安装高考视频远程指挥系统。

  据悉,高考三天期间,后台监控人员只需按动按钮,就能在电子屏幕上实时更替显示三个区考点的考试状况。不过,功能如此强大的“电子眼”,并不是什么大家伙。虽然80多个考场所安装的设备在外观上有所不同,但“巴掌大”的身材极易被忽视。“电子眼”监考只是防止作弊的辅助手段。届时,每个考场仍然会设两名监考人员,而考场本身与其余考场也没有任何差别。因此,“电子眼”的安装更像是在本来就装有电子仪器设备的教室里加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兄弟”。所以,它不会影响到考生的情绪。考生只需保持平时的正常应考状态,从容答题。

  据悉,除了“参与”监考外,“电子眼”看到的所有内容还将刻录成光盘,相关图像等数据将送往教育部备案。另外,高考视频远程指挥系统能将所有图像保存回放,在处理高考舞弊考生和监考老师时有据可查。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年底,本市将总结三个试点区的经验,并逐步在各区推广,最后做到在所有考区全面覆盖。

  每个考点都配备医生

  记者昨天获悉,今年高考期间,来自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将全程驻扎高考指挥部,帮助处理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比如,当考点向指挥部上报有考生发烧、体温超过37.8度、并有过接触史,被判断为‘疑似甲流患者’时,这位‘编外人员’就能及时发挥作用,第一时间指导相应的考点和工作人员做好隔离工作,把对高考可能会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有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疾控中心首次派员进驻高考指挥部外,各个区县也联络了医院等部门,在每个考点都配备了医生,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一旦有考生被送入隔离考场,他必须全程戴口罩,出入该试场的相关人员则会从头到脚用防护装备进行“全副武装”。那些没有接触史,留在“发热”考场进行考试的考生,则需要靠窗、保持三排以上的距离就座。他们参加完每场考试后,都将有卫生防疫人员进行全面消毒。

  身份证如遗失可用社保卡代替

  1、今年高考中的每一场考试将严格执行“准考证 身份证”的入场规定,两证缺一不可。身份证遗失来不及补办的,可用社保卡代替。特别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每场考试结束时,请收好“两证”带出考场,以备下一场考试时使用。

  2、千万不要将手机带入考场。如果手机在考场内响起,该考生的这场考试科目成绩作废;如果手机在考场内响起,考生接听或查看了,高考五门成绩都将作废。

  3、第一场语文考试提前半小时入场,英语之外的其余科目考试提前20分钟入场。考生若发现证件忘带,应立即通知家人送来,考场最晚可等到开考后15分钟。第16分钟还未备齐两证的,一律不得进入。另外,英语考试虽然在15时开考,但14∶45之前入场完毕,一分钟也不容宽限。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相关链接
    ·与同航班一甲流患者密切接触 美新奥尔良市
    ·调查显示:上海车展足够比肩国际五大车展
    ·猪流感疫情十问答:人吃猪肉或猪产品不会感
    ·世卫组织称猪流感病毒可能致人类大规模染病
    ·专家:当新流感病毒株出现就会爆发大规模疫
    ·马英九肯定陈江会成果称航班还有改善空间
    ·克莱斯勒展“爱心车”
    ·CANALI2009秋冬系列在上海发布
    ·伊顿携最新绿色科技亮相2009上海国际车展
    ·上海机场:文明乘机你我共创温馨空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