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去徐家汇打过球,那还叫打过篮球?”在上海喜欢打篮球的年轻人圈子里,现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他们嘴里的“徐家汇”,是“徐家汇公园篮球场”。作为地处中心城区的免费运动场地,这3片篮球场从早到晚都“爆满”,成了民间“灌篮高手”心目中切磋技艺的“圣地”。
记者昨天从市体育局了解到,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像徐家汇公园篮球场这样的公共体育场地,上海今年计划再增加40处。目前,90%都已有了着落。
从“要我建”到“我要建”
让老百姓“出了家门口,就能打场球”,这是当初上海市政府决定兴建公共运动场地的初衷。但操作起来不简单。
目前,上海建设公共运动场的原则是“中心城区多建”、“街头绿地多建”和“公共设施相对较少的地区多建”。但是,真要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建公共运动场,谈何容易。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可能涉及到多方利益,并非体育局一个部门能说了算。一位中心城区的体育局副局长曾苦笑:“为了建一片篮球场,我像祥林嫂一样天天协调沟通。”
今年以来,事情在悄悄地变化。随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市各区展开,兴建公共运动场成了为百姓办实事的一个有力抓手。为了提高效率,不少区都是分管副区长乃至区长主动出马,带头为运动场寻地选址,协调各个部门。当初的“要我建”,成了现在的“我要建”。
从垃圾山到运动场
奉贤区的海湾镇曾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垃圾山”,卫生状况极差,人人讨厌。2009年2月,这座“垃圾山”神奇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包括一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门球场和一个笼式足球场及跑道的公共运动场。周边居民无不拍手称快。
为老百姓办实事,不仅仅需要干劲,还需要巧劲。兴建公共体育场,各区都结合自身特点,动足脑筋。奉贤搬走“垃圾山”建运动场可谓一举两得,静安区则把目光瞄到“天上”,在楼宇屋顶上建造网球场,闸北则是将新沪路一处1200多平方米的违章搭建棚屋拆除,一半造绿地,另一半造了一块标准篮球场地。居民竖起大拇指:“政府真的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从困难户到小康户
1997年,上海的人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仅为0.136平方米,属于标准的“困难户”。如今,这一指标已经达到人均2平方米,10多年增长近15倍,“困难户”开始迈向“小康”。各区正在建设中的公共运动场,将进一步拓展上海市民的体育活动空间。
已建成的公共运动场,成了周边居民的另一个“家”,从早到晚都非常热闹。而根据2004年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到2010年,上海一共将建成300处公共运动场,其中篮球场将超过50%,还有网球场、笼式足球场、门球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怎样更美好?我想,体育健身环境肯定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伟听表示,“体育健身已经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更快更好地落实政府的惠民政策,让老百姓得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