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下午1时,卢湾区建国东路390号动迁基地大厅传出一阵欢呼声,在每天即时更新签约率的动迁信息触摸屏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一个居民们期盼已久的比例:“67%”。随着第246户居民在动迁协议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建国东路390地块第二轮征询提前14天获得通过,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了动迁方案,这也意味着这一地块的旧改将正式启动。
众人印象中的卢湾区,经典时尚,但高楼林立、设施完善的城区中,依然有着二级旧里以下的零星地块,地处建国东路马当路的390地块,尽管离淮海中路、新天地的距离不到1公里,但368户居民大多居住在狭小逼仄的二级以下旧里,“没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每天还要倒马桶。”居民徐妙贞这样形容自己和邻居们的居住环境,“房子还比不上修缮前的石库门。”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搞动迁,无疑是难上加难。“旧区改造是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再难也要推!”卢湾区委区政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践行“人民群众得实惠、旧区改造上水平、社会稳定有保障”的旧区改造理念,创新旧改机制、完善旧改政策,在全市率先试行“征询制”和“数砖头加套型托底”的旧区改造新机制。5月14日,卢湾区还将区委常委会开到了动迁基地上,区委书记徐逸波再次强调,要以人为本搞动迁,敢于直面矛盾、突破瓶颈,探索新的体制机制,切切实实推进旧区改造、改善群众生活。
“老百姓最怕动迁过程不透明,动迁政策前后不一!”但让居民王月琴没有想到的是,从3月初收到告居民书的那一刻起,“想不想动迁”、“怎么动迁”的问题,都摊到了台面上。
3月21日第一轮改造意愿征询投票,97%的居民参与了投票,投票赞成率达96%。
大家都有动迁的意愿,但动迁方案怎么制定、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记者了解到,从3月6日第一次居民代表会以来,负责动迁的上海安佳房地产动拆迁有限公司跟居民的各种“见面会”差不多4天一次,“动迁方案由居民代表参与制定,动迁过程由居民群众全程监督。”公司总经理张国睴说,以往动迁安置方案由动迁公司闭门造车,虽然精心策划,但结果却往往得不到居民认可,所以要会同街道一起,把工作做在前面。在座谈中,居民的一些合理建议被采纳,有些居民提出的要求与现行法律、政策不符,工作人员就耐心解释,直至居民理解。
4月27日,第二轮签订含附加生效条件的安置协议征询启动。第一天,签约率为“29.73%”;第一周,签约率为“45.95%”,15天内,居民签约率已达57%。每天的数字更新,都在动迁信息触摸屏上真切显示。“结果公开了,大家心里也有底了。”徐妙贞指着自己的安置方案说,“安置补偿精确到了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每天签约率的变化,意味着离改善居住条件的日子越来越近。对此,徐妙贞感慨万千,“我在这里住了70多年,孩子也在这里出生,虽说故土难离,但想到能住上新房子,圆了安居梦,十分高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