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6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指战员在两昼夜的鏖战后攻占月浦街区,固守阵地近10天,后又在战友的配合下一举攻占月浦东南高地,打开了通往吴淞口的大门,为上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基础。
这里,经历了解放上海战役中最为艰苦、最为激烈的战斗。4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在这片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占整个解放上海战役牺牲烈士的一半。
这里,正是当年解放上海战役的主战场———宝山。
而今,就在宝山烈士陵园的东侧,上海解放纪念馆静静伫立。馆内陈列主要以当年参与战役的老战士及其家人捐赠的珍贵史料文物,真实记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那段永远无法抹去的红色记忆。
寻访一九四九。那些热血往事,穿越时光……
血衣
大片血渍仍可辨
“蒋老当时从箱子里捧出这件血衣,郑重地递给我。他说,血衣伴随了自己近60年,一直珍藏,希望这个解放上海的历史见证物,捐赠后能教育更多的人,要珍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朱晓明对记者说。这位宝山区档案局副局长、宝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是2004年9月开始筹建上海解放纪念馆时的筹备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馆内的文物史料征集工作正是由他具体负责。
“蒋老”名文,当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99师295团宣教股副股长。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时,他所在的师临时归第29军指挥。蒋文说,那时他一直驻在七连,而七连在解放上海战役中的主要任务是拿下月浦镇外的一个大地堡,它大概是敌军的营一级指挥所。“进攻的那个晚上,没能把敌军的母堡拿下。有位排长提出:‘我上!’团里同意了。这位排长挑选了十几个人组成突击队。敌军的炮火很凶。我们部队有个连,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在进攻的第二天上午八九点钟,一个炮弹飞过来,我负伤了……”
蒋文说,照片中血衣左下方明显的缝补处就是被敌军炮弹穿过的洞。当时,他身上的伤口长达11厘米多。
负伤后,蒋文被送往后方医院,血衣被清洗了,但其上大片血渍,直至今日,仍隐约可辨。
伤票
强心针后才苏醒
这张透着历史沧桑感的泛黄的伤票,原主人其实名为卓毅奋,并非伤票上所标注的“莫一奋”。
朱晓明告诉记者: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时,卓毅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1营1连指导员。
60年前的5月12日,部队进入月浦阵地。
14日早上,根据上级命令,卓毅奋带连队支援三营主攻。指挥员带部队冲了上去,敌军组织多辆坦克疯狂反扑。卓毅奋迅速带了二三十名战士,拿上手榴弹向敌军的坦克投去。敌军一看到这样的组织反击,就边打边溜。卓毅奋追上前不到100米,头部中弹倒下,被通讯员朱明桂背到离主阵地一两里外的临时包扎所,在医务人员紧急注射强心针后才苏醒,后被送到设在太仓浏河的后方野战医院。
就在要被送出临时包扎所的时候,医务人员给卓毅奋填写了一张伤票(相当于病情诊断书)。
由于卓毅奋头部负伤,当时医生询问他时连话都说不清,结果伤票上的姓名错写成了“莫一奋”。
这份珍贵的战地文物,卓毅奋保存了整整55年,于2004年11月捐赠给筹建中的上海解放纪念馆。
临时党员证
随身携带上战场
“此证只限于负伤之党员入院时过临时组织生活使用,否则均不能生效。由团以上组织部门编号盖章,由支部切实负责为每个党员填写一份,交其个人保存,不得转交他人……”这份中共临时党员证的背面,清晰注明了其使用规定。
2004年10月30日,朱晓明在北京约请老同志座谈时,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卫生队队长的姚渊被身旁同志提醒道:“您不是有两件‘宝贝’要捐给纪念馆的吗?”
朱晓明印象清晰:听了这话后,当时已82岁、从事医务工作数十年的姚渊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才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取出两件珍藏———“中共临时党员证”、“医工通讯”(第一期),用双手捧着递上。“当时姚老眼里含着泪花,说因为前线打仗,随时可能负伤甚至牺牲,所以凡上战场的中共党员都随身携带这份临时党员证。而医工通讯则是上级编写的指导基层开展医疗工作的文献,包括手术经验总结、战地急救技术、医药常识等,很受一线医务人员的欢迎,但由于在战争环境下,医工通讯未能出版续刊,第一期的医工通讯实际上成了唯一的一期,它见证了人民军队基层医疗工作的一段历史。”
据卓毅奋介绍,身为共产党员的他,被送往后方野战医院治疗时,确实曾将随身携带的这份中共临时党员证掏出,以向医院党组织证明自己是党员,后被编入临时党小组过组织生活。
战地日记
最后一点血流干时
“我持有一个希望,希望在我旁边的战友,当他为人民完成了任务时(最后的一点血流干了的时候),能替他收拾着这本子,看看他是怎样工作的一个革命战友。”烈士张勇在他的战地日记首页留下了这样一段“写在前面”。
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张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三营副教导员。在他的一篇战地日记中,我们看到了他所抄写的“方坚同志的一封信”:“方坚是陈更生同志的爱人,自他牺牲后,我们至今天才将更生的遗物钢笔本子送给了她,她的回信是这样写的”———“我以万分悲痛之心情来感谢你们对我俩的关怀。更生同志之不幸对党来说是损失了一个好干部,在我个人来说是少了一个亲爱的人,但我不能以更生同志个人不幸而悲哀……我应抱着悲痛意志加强工作!”
在这篇日记末尾,张勇写道:“这信的内容很漂亮,很恰当……这就是革命恋爱观吗?”看得出来,当时的他颇有同感。彼时,他的爱人胡兴野也在第29军87师,是师部机关指导员兼文书。在张勇的遗物中,还有他写给胡兴野的一封信———“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1949年5月14日月浦战场上,张勇英勇冲到最前沿阻击敌军坦克进犯,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其中一辆。而他自己,光荣牺牲。
巾帼英雄
捐赠史料文物最多者
这本华东军区三野政治部编印的《干部学习手册》,这枚白昼区别颜色佩戴的战中联络袖章,以及上海解放纪念馆内其他60多份史料文物,都来自于今年83岁的吴文桂。
“她动员了全家的力量,经过近两年的查找、整理,共向纪念馆捐赠了66件史料文物,成为捐赠史料文物最多的一位。她所捐赠的数量,已约占全馆史料文物的五分之一。”
曾六赴北京采访吴文桂的朱晓明说,60年前的5月,在解放上海战役中吴文桂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政治部民运队队长。为了给部队筹借修筑工事的器材,她在冒大雨赶往嘉定方泰乡老乡家中的路上不慎跌入一丈多深的低凹,直到次日下午器材筹集完毕才发现人已无法站起,脚更是肿到鞋子也脱不下,只能用剪刀剪开鞋子治疗。但踝关节刚复位,她就立即扶着别人的身子站起,动员那些因担忧敌军轰炸扫射而不大愿意运输器材到前方阵地的船工们:“还请各位乡亲们辛苦一夜,请各位帮帮忙,我和大家同去同回。时间就是生命,现在就开船。我坐第一船,大家跟上!”目睹此景又听闻此言后,船工们撑篙开船。
朱晓明说,吴老将这么多史料文物交给他时动情地说,这些“宝贝”伴随着她一家辗转南北近60年,现在要“嫁”到上海去“安家”了,心里的确有些舍不得,但能让更多的人铭记这段历史,那就值得。
支前奖状
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2005年1月,得知上海解放纪念馆正在征集史料的施景飞老人,寄来一份因“完成支前任务卓著功勋”而获的奖状。
今年81岁的施景飞,于1948年在老家江苏海门六甲区加入支前民工队伍,当时被编制在江苏民工四大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渡江,之后参加了解放上海战役的月浦战斗。
“1949年5月12日,我们民工跟随部队接近月浦镇。由于敌人的工事地堡坚固,火力交叉密集,使我军伤亡很大,进攻受挫。13日半夜时分,我们民工大队政委卫忠和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要我们民工即刻送炸药包上前线,说任务一定要完成。那时我任政委通讯员,就在政委身边,由于时间紧迫,所以我立即自告奋勇地接受了任务。我挑起了两个炸药包,重量约60斤,跟随带队的战士,摸着黑不顾一切地把炸药包送上了前线。返回途中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我想敌人的地堡已经炸飞上了天。”施景飞在所附信中这样记述。
支前民工的主要任务是向战地运送弹药、粮草等;他们的支援,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当年亲历解放上海战役的迟浩田上将今年4月在撰文回忆时这样写道:“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根本不可能取得胜利……今年是上海解放60周年,又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的同志们,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专题:纪念上海解放60周年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