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纵能七十二变,尾巴藏不好总是麻烦;风井正如隧道的“尾巴”,处理不好会影响环境景观。黄浦江底有多条隧道穿越,通过创新理念、巧妙设计,恼人的风井变成了宜人的风景:有的摇身一变成为圆形“龙柱”,有的藏身于百米高楼之中,有的“化身”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在黄浦江两岸建设重大工程,上海外滩交通改造指挥部和上海越江投资公司不仅注重功能提升,而且关注建筑与城市环境、市民生活的和谐,展示人文情怀。
风井融入了环境
外滩是上海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区域,外滩地下通道的风井借助别具匠心的设计,巧妙融入周边环境。位于虹口地块的北侧风井,隐身于一幢百米高楼中,这样的设计在上海还是第一次,既不影响景观,又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按照通常的设计,风井高度一般为25米左右,周边100米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将受一些限制;现在把风井包裹在100多米高的大楼中,风口设在楼顶,负面影响几近消除。
南侧风井结合外滩排水系统改造,位置选在原新开河泵站。改造工程将延安东、外滩、新开河三个老泵站合为一个新泵站,提高了排水标准,释放了土地资源。南侧风井“躲进”弃用的新开河老泵站,对其外观做了“虚化”装饰,与外滩建筑群外立面的风格取得一致。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浦西一侧,28米高的风井被设计成一根“龙柱”,与原南市发电厂烟囱改建而成的“世博塔”遥相呼应,并和周边原江南造船厂保留建筑风格协调。人民路隧道浦西风井紧贴古色古香的城隍庙第一购物中心,所以用了仿古设计;浦东风井与东昌路轮渡站改造工程合并建设,两者浑然一体。
新外滩更加“亲民”
正在实施改造的外滩滨水区,将以“谦和、大气、简洁”的新姿态亮相,其最大亮点是最大限度地将公共空间“归还”市民。此次改造,重点是在人行道与防汛空箱之间,增建中间高度的平台广场,给市民和游客提供观赏外滩建筑的更佳场所和更舒展的活动休憩空间。今后,外滩滨水区这三层观景平面之间以大坡道衔接,形成安全、便捷的人流行进通道。市民和游客走过不同坡度和长度的坡道,将有步移景异的观景体验。
外滩沿线规划了四处大型广场,分别为黄浦公园广场、陈毅广场、金融广场和气象信号台广场,此外将在九江路口建一处小型绿化广场。它们可容纳大人流,也可举办节庆活动。其中,改造后的黄浦公园,拆除了围墙及部分建筑,形成全开放式公共绿地,并与外滩源公园连成一体。金融广场则将是滨水区面积最大的广场。
围墙拆建有“讲究”
重大工程为民造福,建设过程也要体现以人为本———这样的理念形象地体现在工地围墙的拆与建中。
在外白渡桥修缮接近尾声之时,为让市民提早与百年老桥再次相会,外滩通道指挥部提前拆除了工地围墙,将通车前三日的白天设为“市民开放日”,这在上海的桥梁建设或修缮中是首次尝试。三天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市民走上桥面,或合影留念,或凭栏远眺。其实“市民开放日”是挤出来的时间,施工单位克服困难,改在夜间做紧张的收尾工作。
在军工路越江隧道建设中,考虑到沿线居民区密集,工程现场加大投入,首次设置了高达6米,能防尘降噪、防光污染和抗台风的新型围护。施工单位还时时与周边居民沟通,做到换位思考。有居民提出工地灯光影响休息,施工人员马上调节照明角度,做到了既不妨碍施工又不扰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