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2009陆家嘴论坛最后一个全体大会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这个“上海话题”展开。金融危机为上海带来哪些机遇,上海要怎样抓住这些机遇,与会专家纷纷为上海出谋划策,贡献锦囊妙计。
不做“表面”功夫
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领先的金融中心,包括迪拜、新加坡、法兰克福、香港和上海。但是,金融中心不仅是一些现代办公楼的聚集场所,也不仅有一个活跃的股票市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个城市变成充满生机的金融中心,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外表上呢?
东亚银行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给出了他的观点,“一个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取决于两个基础”。首先这座城市要具有很明显的内陆贸易区特征。也就是说,它并不依赖于国际投资者,而国际投资者却不能忽视其内陆贸易区特征。
与此同时,这个城市的特征和组织机构必须与国际规范相符。操作环境必须是透明的,包括国际熟悉的法律环境和稳定的政策框架;资本要自由流动;要有相对开放的高级别管理水平的人才市场;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商务机构和个人进行交流,英语的使用频率需要更高一些;有活跃的媒体的存在,因为媒体不仅仅是作实时的新闻报道,而且能提供将企业理念传播给国际受众的渠道。
李国宝认为,上海已具备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须的要素,如果能在加强国际交流方面更进一步,其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就能够得到更好体现。
避免重复错误
“要抓紧时间,在别人还在思考的过程中,借鉴成熟市场的惨痛经验,为我们自己创造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避免重复他们的错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认为,目前,欧美主要的市场都在养伤,在重整他们今后的市场结构,这对上海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上海已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较为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外资法人银行更是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在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看来,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和中国综合国力相适应,成为全球共同参与的综合性金融中心,它的基础是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是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主体。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胡怀邦表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需要具有较大成长前景的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因此,上海要着力提升其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其培育成具有较强实力的国际性金融控股集团,代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和国际地位。将法人总部和投资银行、信用卡中心、资金中心等集聚上海,形成结构合理,辐射全球的金融主体,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体系。
做好基础工作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建设,史美伦的建议十分具体。她认为,今后几年上海要做的有几项基础工作。第一,市场的架构和交易场所的治理结构,“上海的各个交易所应该有最顶尖的专业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以便处理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应对市场发展和确保交易系统性的安全。”第二,市场的层次和产品要多元化。目前,国内主要的金融要素市场都集中在上海,这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主要的优势。但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创新的力度相对欠缺,金融市场供给的产品有限,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现阶段的关注点应该是如何增强多层次市场的建设,提高市场的有效供给,丰富金融市场的产品。
而在人民币业务和外币业务方面,她表示,在人民币没有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的情况下,上海可以优先发展和创新人民币的各项业务,除了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业务以外,也要适时推出与人民币汇率相关的其他产品。
针对备受关注的“人才的培育和集聚”问题,史美伦认为,目前上海金融人才的总体数量和品质,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一定距离。上海可以采取几种方式尽快聚集人才:聘请境内外的优秀金融人才;允许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金融人才自由选择纳税地,鼓励两地和境内外金融人才的流动;办好和金融有关的高等教育;定期选拔在国内金融人才到境外学习和工作;吸引内地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落户上海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